沪剧密集演出,好戏相伴市民游客新春海派之旅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上海的声音”沪剧密集演出 海上梨园演出与豫园民俗艺术灯会联动
一台好戏相伴市民游客新春海派之旅
2月4日下午5点,上海沪剧院《石榴裙下》在豫园·海上梨园彩排完毕。服务员开始整理一排排茶碗,并为晚上正式演出准备糕点。与传统舞台不同,观众在海上梨园不仅看戏,还能品尝传统美食。“今晚几乎满座。”上海沪剧院演出经营中心主任董敏萱高兴地说,“新年开门红!”
“太热闹了,晚上豫园到处都是人。大家拿着手机拍灯、自拍,脸上洋溢着笑容,各种各样的花灯都亮了,充满暖暖的上海氛围。”演出前,《石榴裙下》主演朱俭在豫园吃了一碗馄饨、六个小笼。
“小时候,我家在豫园附近。每到正月十五,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带着小孩拎着小兔子灯逛豫园。灯都是纸糊的,里边放小蜡烛,还有的用电池放小灯泡。那时,兔子灯大都是自家做的,买个灯挺贵,爸爸妈妈觉得,还不如买两个包子给小孩吃。手工兔子灯形状各异,几百个‘小兔’蹲在那里,傍晚后特别漂亮。有时候灯倒下,燃起小小一团火焰,也是一道风景。”今昔对比,朱俭笑言,“那时的豫园清静,现在热闹太多了。”他一边吃馄饨,一边观察周围,“除了外地游客,本地人也比我想象中多,我旁边就是说着上海话的一家三代人在吃饭。家长带着小孩来豫园重温上海味道,感受纯正的海派文化。”
新春期间,海上梨园演出与豫园民俗艺术灯会联动,演出票包含灯会门票。朱俭对此赞不绝口,“这项文旅结合举措能鼓励更多游客认识沪剧,认识上海的声音。”
下午5点半,演员们陆续开始化妆。主演程臻匆匆走进后台,“我们还有指甲油吗?《石榴裙下》舞台离观众这么近,我需要涂一下指甲油。”化妆师翻箱倒柜,从5号工具箱找出一瓶红色指甲油,程臻舒了一口气。主演吉燕萍在沙发上小憩,“昨天演到半夜才回家,养精蓄锐,晚上以最好状态面对观众。”
“演员们昨天忙了12个小时,今天起步是10个小时。”董敏萱介绍,春节期间,上海沪剧院开启密集而多元的演出之旅,演出场地涵盖不同类型和区域。大年初四在奉贤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演出经典剧目《罗汉钱》。大年初五《抢亲奇缘》深入浦东新区群众文化艺术馆。大年初六在中国大戏院带来沪剧折子戏流派演唱会。 下转 5版(上接第1版)大年初七移步至有着“空中戏阁”美誉的豫园·海上梨园,古典园林与沪剧《石榴裙下》相映成趣。每天剧目各具特色,《石榴裙下》有跌宕起伏的剧情、细腻的人物刻画和优美的唱腔,展现传统艺术的深厚底蕴。《罗汉钱》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风貌,《抢亲奇缘》通过诙谐逗趣的剧情巧妙地将生活的烟火气与艺术的表现力相融合。沪剧折子戏新春专场囊括经典剧目精彩选段,也不乏《探情》《苏河十八湾》等与时俱进的创新之作。
剧团忙不停,剧场不打烊。2月2日起,豫园·海上梨园迎来5台戏6场演出,“从初五到正月十五,上海越剧院古戏楼版《红楼梦》、上海沪剧院《石榴裙下》、上海昆剧团《贩马记》、上海如意越剧团《梁山伯与祝英台》、上海京剧院《红娘》陆续上演。”海上梨园副总经理王平表示,“观众中30%—40%为游客,其余的则是戏迷。越剧、沪剧等地方剧种尤为受到游客欢迎,让他们感受到浓厚的海派文化。”
“这里是最佳观景位,到了晚上灯火辉煌。”离开场还有15分钟,王小姐顶着冷风在海上梨园露台拍照留念,她告诉记者,自己年年来豫园看灯,在海上梨园看戏还是第一次,“到豫园老建筑看一场沪剧演出,有意思。正好还有豫园灯会,演出票包括灯会门票,很划算。多亏我同伴发现了套票。”王小姐与朋友都是音乐剧粉丝,“平时我们在亚洲大厦、共舞台看剧多。沪剧,以前在电视里看过。这次买一张两百多元的票,能坐在观众席第一排,中间位置离舞台非常近,仿佛到了音乐剧小剧场。”
韦沁瑜和外婆一起坐在第一排看《石榴裙下》,她在上海沪剧院沪语训练营学习了两年,经典唱段张口就有。“我们第三次来海上梨园看戏了,比起其他剧场,这里的演员距离观众特别近。”外婆笑言,今天其实是全家出动看戏,“票子太抢手,我们买票晚了,我俩坐第一排,小孩的爸爸、妈妈和外公只能坐在后排了。”阮小姐一人来看《石榴裙下》,“我是程臻老师的粉丝,除了今天《石榴裙下》,大年初四她在奉贤演《罗汉钱》,大年初六折子戏流派演唱会,我都追了,过了一个充实的春节,满足!”(记者 诸葛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