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 | 2024年度沪滇协作典型案例二:沪滇协作跨越山海情 教育医疗组团帮扶亲
自1996年上海市与云南省建立对口帮扶协作关系以来,教育与医疗领域的帮扶始终是沪滇协作的核心篇章。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云南省在教育与医疗领域的人才匮乏问题日益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瓶颈。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按照“中央要求、云南所需、上海所能”的原则,沪滇两地改变零散选派帮扶人员的传统模式,从点对点“单打独斗”升级为“组团式”协同作战,通过“组团式”帮扶激活乡村全面振兴新动能。
沪滇协作“组团式”帮扶“三个一”工作成效
自2021年起,上海市助力云南建成学校、幼儿园237所,医院、卫生室、养老院265所,选派40支“组团式”教育帮扶团队,37支“组团式”医疗帮扶团队,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民生福祉的显著改善。
一是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始终坚持“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目前共有198名上海援滇教师(含161名“组团式”教师和37名区派教师)及324名援滇医生(含72名“组团式”医生、124名市卫健委选派医生和128名区派医生)在云南工作。他们不仅直接提供优质服务,更致力于培养本地人才,构建起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显著提升了受援地的教学质量和医疗水平,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大关一中师徒结对仪式
二是打造了一组有特色的专业学科。聚焦新高考主要学科,沪滇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和当地骨干教师共同组建12个学科组,学科组围绕学科建设、学校管理、教学改革、学生培养和教师发展等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的核心目标,聚焦新高考改革,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难点及其对策;探索形成引领中青年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专业能力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自2016年起,上海医疗队累计服务患者88.1万人次,完成手术9.7万例,开展教学培训29.9万人次,示范手术培训3.7万人次,引进新技术新业务0.82万项,并建立了780项特色专科。例如,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援滇医疗队队长刘菲在澜沧县第一人民医院开设了普洱市首个整形外科,不仅本地群众前来就诊,还吸引了全省乃至贵州、四川等地的患者,极大地带动了该院的普外科、骨科、泌尿外科、急诊科等多科室发展。该院2023年外转病人2039人,同比2022年下降52.7%。
三是提升了一批高质量的院校能级。在沪滇两地的共同努力下,40所受帮扶学校的管理水平与教学质量均得到显著提升,27所高中本科上线率累计提升8.3%。2024年,17所学校实现了本科率和一本率的正增长,特别是一本上线人数从1149人提升到1539人。如黄浦区帮扶的澜沧一中一本从13人提升到23人,杨浦区帮扶的藏文中学、嘉定区帮扶的武定民族中学实现一本率的突破,各上线4人。同时,云南省37家受援县医院已全部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评审,其中6家更晋升为三级医院,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大幅增强,在全省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名列前茅。
沪滇协作“组团式”帮扶“五大核心策略”
自沪滇协作“组团式”帮扶启动以来,上海市与云南省双方高层领导频繁互动,组织、教育、医疗等牵头部门通力协作,逐步形成沪滇协作“组团式”帮扶的“五大核心策略”,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责任体系。
一是构建“大组团”链接“小组团”的帮扶格局。沪滇协作中,中组部“组团式”帮扶40所学校、12家医院形成“大组团”;国家卫生健康委、农业农村部组织25家三级医院结对帮扶构成“中组团”;上海各区力量组织教育、医疗帮扶组成“小组团”,最终实现上海对口帮扶云南的88个县“一县一学校、一县一医院”全覆盖。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大组团”
二是开辟“点对点帮”到“校市合作”的帮扶路径。为进一步提升帮扶效能,积极探索实践了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与上海市联合开创的“校市合作”新模式。2023年8月,向云南大关县、墨江县分别增派20名当地急需紧缺的医疗、教育帮扶干部人才,携手打造了“组团式”帮扶工作新样板。
三是配套“省管县用”和“省管校用”的帮扶队伍。在人才配置方面,除上海派遣的援滇人才外,云南省也配套了“省管县用”的优质医疗资源和“省管校用”的教师资源,专设1500个专项事业编制以保障帮扶工作的持续性与深度。以教育帮扶为例,受援学校均由上海帮扶教师和云南省帮扶教师组成8至10人的帮扶团队,帮扶团队既有管理人员、又有专任教师,确保学科均衡发展与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四是打造“上到州市”与“下到乡镇”的帮扶体系。注重帮扶资源的上下流动与区域共享,鼓励援派县里的教师、医生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参与跨区域的集体教研、团队诊疗等活动。这种“上到州市、下到乡镇”的州县乡三级循环灵活帮扶模式,让脱贫地区的群众能够就近享受到高质量的服务。如:昭通市通过医疗队资源区域共享,帮助威信县人民医院开展冠脉PCI手术,并顺利通过了昭通市心内科重点专科评审。
五是推行“师徒带教”与“跟岗互派”的帮扶模式。创新升级人才带培模式,实行“师带徒”备案制度,按照1:3的比例建立帮扶队员与受帮扶单位人员“师带徒”关系,并采取跟岗学习、业务指导、科研带培、研修培训等方式进行“手把手”带教。同时,云南省每年从重点帮扶县选派不少于200名医疗卫生人员、400名教师到上海市优质医院、学校跟岗学习、进修培训。这种“请进来、送出去”的双向交流模式,为云南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教育、医疗人才,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沪滇协作“组团式”帮扶“五大保障机制”
为确保沪滇协作“组团式”帮扶取得持续成效,沪滇双方携手打造了五大保障机制,为帮扶人才营造安心、暖心、舒心的干事创业环境。
一是高位推动机制。自沪滇协作启动以来,双方高层频繁互动,为帮扶工作注入强劲动力。2024年4月,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亲率代表团深入云南,实地考察迪庆州人民医院与香格里拉中学,听取并指导“组团式”帮扶工作。云南省委书记王宁亦多次强调,要将“组团式”帮扶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推动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2023年11月,云南省分管副省长率队赴沪,召开沪滇医疗协作座谈会,彰显了双方对沪滇“组团式”帮扶的高度重视。
二是压实责任机制。为确保帮扶工作高效推进,沪滇双方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责任体系。省级层面,12部门携手成立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强化顶层设计;县级层面,县委书记、县长双组长制,县委书记为“一线总指挥”,县委组织部长为“施工队长”,上海挂职副县长负责统筹“组团式”帮扶工作,确保责任落到人头;团队层面,把帮扶人才放在关键岗位,来自上海的52名教育、医疗帮扶队长担任受帮扶学校校长或医院院长,其他成员担任科室(学科)牵(带)头人,确保帮扶人才有位有为有责。
三是管理考核机制。管理机制不断创新,考核体系日益完善。强化组织领导,上海市援滇干部联络组两位党委委员分别专职联系教育、医疗帮扶团队,规定各州市联络小组必须设有1位以上校长作为各小组党组织委员。同时,出台系列政策文件,如2022年10月印发《关于做好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管理工作的通知》,2024年4月印发《云南省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中期考核实施细则》(试行),确保帮扶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通过严格的考核机制,评选出优秀帮扶团队与个人,激发帮扶队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四是服务保障机制。为解除帮扶干部人才的后顾之忧,沪滇双方倾力打造全方位服务保障体系。充分保障必要的办公条件,人才公寓按照“5+N”标准配备,即: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无线网络“5必有”,加湿器、取暖器等“按需配”;定期走访慰问,建立联系制度,及时解决实际问题;推出“兴滇惠才卡”,提供医疗、旅游、出行等便捷服务;加大经费支持力度,确保帮扶工作顺利进行。
五是激励表彰机制。为激励帮扶干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沪滇双方积极协调建立上海援滇人才职称评审与职务晋升机制。援滇人才在受援地申报评选国家、省各类专家称号时,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选拔。支持援滇满一年的上海专家纳入“云南省卫生健康奖”“云南青年五四青年奖章”等评选范围,按规定评选“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等。
展望未来,沪滇协作将继续优化帮扶模式,深化两地交流合作,共同提升云南省医疗卫生与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同时,进一步完善服务保障机制,为帮扶干部人才创造更加优越的工作与生活条件,携手共创乡村振兴新篇章。
(来源:上海合作交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