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满意了" 上海一"原拆原建"小区居民回搬5年

彭三小区(四期)“原拆原建”居民回搬5年
“太满意了,没有遗憾”
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闻喜路上的彭三小区(四期),高层住宅林立,高楼间绿意葱葱,内部道路井然有序。彭三小区是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内一处非成套旧住房拆除重建项目——原来的旧住房拆除重建后,居民原址回搬住上新房,俗称“原拆原建”。
小区原来的五层楼变多层和高层,有电梯、地下停车库、公共绿化,周边配套了商业设施,小区内还引入了社区食堂、区图书馆等便民设施,很多居民当初刚搬进来的时候评价小区:整体环境能与很多普通商品房媲美。
今年是彭三小区(四期)居民回搬的第五年。记者日前走进这个小区,看看现在居民生活得怎么样。
79岁的钟阿婆住社区食堂对面的一幢高层里。推开她的家门,迎面是一间小厨房,各种设施一应俱全。沿着走廊往里面是两套朝南的房间。大房间的阳台洒满阳光,房内摆放了双人床、餐桌、嵌在墙内的大衣柜;小房间放进一张高低床和一张单人床,温馨却不拥挤。
“我们搬进新房5年多,如果没有非成套旧住房重建政策,我们一家还要蜗居在原来那套破旧房子里。”钟阿婆说。
彭三小区是建造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工人新村。当年,上海为了解决工人的住房需求,在工业生产集聚地周边集中建设了一批住房。那时候的工人新村条件并不差。能搬进工人新村的人多是劳模、先进工作者等工人中的佼佼者。
这么多年过去了,工人新村步入暮年,浑身毛病。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小区积水严重,居民苦不堪言。最让居民难以忍受的是房屋狭小和厨卫合用。彭三小区里,居民居住面积普遍在十几到二十几平方米,绝大多数家庭是几户人家合用厨卫,多的达到八户合用。
彭三小区“原拆原建”有几个基本原则:一是“拆一还一”,就是原来居民有几间房屋,改造后还给几间;原来是什么朝向,尽量还是什么朝向;二是居住条件有所改善,原来居民合用厨卫,现在增加独用厨卫,考虑到实际使用需求,还给每户增加一处阳台,再给每个房间增加一定面积,原则上增加不超过两平方米。
“原拆原建”前的房屋大部分是公房,居民只有租赁权,“原拆原建”后,居民可以每平方米1295元买下房屋产权,性质改变后的房屋可进行产权交易。
居民钟阿婆一家住在非成套的“老破小”时,因家里住不下,儿子、儿媳带着双胞胎儿女租住在外面,老两口一直感觉很遗憾。有了新房后,孙子孙女搬了回来。新房住着热闹了,老两口非常高兴。钟阿婆88岁的老伴在接受采访时说了好几遍:“对现在的生活太满意了,没有遗憾了。”(记者 唐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