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海外驻演原创中国音乐剧 《蝶变》连演85场

首部海外驻演原创中国音乐剧
《蝶变》连演85场上座率95%
韩国首尔的大学路是全世界剧场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近200个大大小小的剧场在街巷间次第展开,每天都有数十台演出。在大学路中心地带的一家小剧场,穿旗袍、讲上海故事的音乐剧《蝶变》韩语版正在热演,这是首部在海外驻演的中国原创音乐剧,已经连演85场。
这是一部“小戏”,只有3个演员,剧场可售座位也只有206个。在竞争激烈的首尔大学路,《蝶变》如何立足?
首演当天,《蝶变》编剧之一赵馨源坐在观众席的最后一排,内心充满忐忑。演出结束,看到韩国观众纷纷起立,掌声持续了数十秒,一块石头终于在她心中落地。《蝶变》去年在上海首演,在国内演了200场,如今又成功走出国门,赵馨源笑着说:“做梦也没想到。”
《蝶变》的编剧和作曲都是“90后”,这是他们的商业音乐剧处女作。另一位编剧华安是上海人,海外留学归来,偶然读到徐锦江所著书籍《愚园路》,回忆起她在市三女中就读期间,每天上学都会经过这条马路,萌生了为它写一个故事的冲动。她和赵馨源一起,用一个悬疑故事,把观众带回1939年愚园路——两位平凡的女性沈文君和曼曼在乱世中相互扶持,对抗命运的浮沉,而她们的抉择也产生了蝴蝶效应。
张钰曈和叶健锋为《蝶变》谱写了充满年代感的音乐。“上海多梅雨,《蝶变》的音乐也有一股湿漉漉的感觉,就像在雨里浸泡了一段时间。它的音乐很国际化,又不失中国韵味,我想这就是《蝶变》可以走出去,得到韩国观众喜爱的原因之一。”叶健锋说。
去年,《蝶变》在亚洲大厦驻演期间,韩国音乐剧演员林赞玟偶然坐进观众席。这位曾在中国留学学习对外汉语的音乐剧演员,被《蝶变》深深打动,因为哭得太厉害,旁边的观众为她递来纸巾。看完《蝶变》,林赞玟在社交媒体上连发两条推文,不吝赞美。一年后,林赞玟成了《蝶变》韩语版演员之一,穿上旗袍,唱起充满上海风情的歌。
《蝶变》韩语版还原了中文原版剧情,韩国主创们在舞美、灯光、调度、编曲等方面做了全新编排。排练时,他们遇到一个难题:韩国演员们很难唱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年代感,再加上,中文对白很含蓄,有许多潜台词,如果直译,韩国观众理解可能有障碍。于是,中外主创和主演反复沟通,在讲述原汁原味中国故事的同时,从一个个细节中扫除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
驻演头两周,平均95%的上座率让《蝶变》成为一匹“黑马”,在大学路刮起一阵“中国风”。《蝶变》的“出海”让第一次写音乐剧的叶健锋有了更大的信心:“《蝶变》虽是一部小戏,但迈出‘第一步’很重要。沿着《蝶变》的脚印,我们想要创作更多给全世界看的中国音乐剧,希望可以激发更多海外观众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作为《蝶变》“出海”的幕后推手,“一台好戏”创始人汉坤告诉记者:“过去几年,中国音乐剧市场引进了许多版权戏,竞争激烈。但未来,‘引进来’将不再是主流话题,随着国内音乐剧创作者的成长,一部部原创作品的实践,中国音乐剧的国际竞争力也在提升。”
“一台好戏”第二部“出海”剧目已在策划之中,瞄准了日本市场。(记者 吴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