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夜校爆火!承办部门:让夜校走入社区,探索与学历相关认证通道
这两年,市民艺术夜校“火出圈”,大部分课程一经推出即被“秒杀”,接地气的价格、大咖云集的师资队伍和激发“多巴胺”的课程,给很多苦于没有时间又渴求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上班族,带来了高质量的艺术文化体验。
市民艺术夜校激活了文艺教育市场“一池春水”。市人大代表沈红华认为,发展市民艺术夜校,既要坚持公益性托底,同时也要引入市场化力量,扩大优质资源供给,让更多市民享受到这道文化大餐。日前,她的这份建议得到了“解决采纳”的答复。承办部门表示,将探索艺术夜校课程与学历相关课程的认证进阶通道。
能否也惠及55-60周岁上班族?
艺术夜校的热潮,折射出大众对公共文化资源的旺盛需求,但也面临着灵活性与普惠性的限制。通过参与夜校课程、调查网络民意、收集评价反馈,沈红华发现,艺术夜校课程面临供需矛盾:需求井喷而供给不足。例如,去年曾出现65万市民同时在线争抢9000余个市民夜校秋季班上课名额的现象。
沈红华认为,“一课难求”的供需矛盾突出,难以与本市2000多万常住人口中巨大的潜在需求相匹配。目前,艺术夜校主要为政府出资的公益性办学形式,资源配置有限,运作模式较单一,仅在春秋两季开班,主要依靠市区群众艺术馆为主体的公共文化机构支撑。
如何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坚持公益性托底,同时也要引入市场化力量。”沈红华建议,在进一步增加公共资源投入的基础上,鼓励和吸引各类别各层级社会力量参与供给。在运营模式上,可以拓展联办、承办、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加大热门、优质课程的供给数量及频次。
令她特别在意的是,目前艺术夜校课程主要面向18-55周岁的群体,将55-60周岁之间临近退休的上班族排除在外。“艺术夜校可以成为他们追求精彩退休生活新的桥梁纽带。”她希望能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同时扩大夜校生源年龄层次辐射面。
据悉,目前市民艺术夜校教学点位拓展全面覆盖全市16个区,构建“总校+分校+教学点”的体系,在市群艺馆总校外,设立了250个点位、680门课程。
市文旅局表示,为满足更多市民的需求,在上海数字文化馆开通40门免费的“云体验”课程,同时改进课程教学制度;根据中青年参与特点,设计每周一至周五晚上7点至8点30分的课程安排;充分考虑群众参与的便利性需求,进一步拓展教学点,推动多样化教学资源参与,使夜校走入街道、走入社区。“下一步,还将聚焦市民需求不断调整、拓展教学内容覆盖面和教学点位。”
如何提高课程收费透明度
艺术夜校虽然火爆,但课程出现良莠不齐现象。沈红华调研发现,少数课程的实际授课内容与课程宣传介绍相脱节,个别课程出现了变相收费、过度收费的情况。
“学员上课中遇到的问题缺少评价、反馈和投诉渠道,这一定程度影响了市民的体验感。”沈红华建议,健全过程跟踪、投诉处理、整改退出等机制,适时开展抽查及后评估,确保市民夜校课程品质过硬和机构运营规范。同时,面向市民动态实时公开课程内容和教学点等信息,真实反映师资背景和收费情况,提升信息公开的覆盖面和透明度。
市文旅局表示,为提高艺术夜校的教学质量,将推进教学评估机制。与上海教育评估协会合作,启动各点位夜校课程及管理服务的定期抽样评估、学员随访,形成对总分校管理和师资课程的评估报告,从而进一步推动市民艺术夜校优化管理。同时探索低价收费模式。即向中青年人群推出零基础门槛、500元12次课的公益课程、同时通过所收经费补贴师资授课,确保高水准的授课质量。
能否引入“学分银行”制度
市民艺术夜校为中青年群体带来了高质量的艺术文化体验。但相比较而言,在长期培养和技能持续进阶方面的支撑稍显不足,比如插画、茶艺等技能类的课程尚未实行结业认证、技能认证等制度,与教育系统的协同衔接尚未有效搭建。
沈红华认为,应该延伸艺术夜校的内涵和效能,建议引入“学分银行”制度,打通艺术夜校与专业院校和开放大学的深造通道。
“市民夜校可以试行颁发授课证明、结业证书或技能认定凭证等制度。”在她看来,文旅部门应加强与教育管理部门的协同,探索打通艺术夜校课程与学历相关课程的认证进阶通道,适时建立学员终身学习账号或学分激励制,并逐步纳入专业证明条件范畴。
对此,市人社局表示,将支持市民艺术夜校采取共建共享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体系、引入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引导符合条件的学员自愿参加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等措施。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市民艺术夜校按规定成为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或社会化培训评价机构。
市教委表示,目前,本市学分银行制度已构建7种学历与学历、非学历与学历、学历与非学历等多种学习成果互相转换通道,在开展非学历培训项目认定为学历教育学分方面,学分银行探索实施覆盖全市33个培训机构,为近万名学员进行了学分转换。后续,将配合文旅部门探索艺术夜校课程与学历相关课程的认证进阶通道,并通过建立面向个人终身学习账户的积分激励机制,为有关部门探索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和考核机制提供服务。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