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微纪录片《志在上海》 | 上海,博物馆之都形成记

据《上海文物博物馆志》《上海市志·图书·文博分志·文博卷(1978—2010)》记载,自清同治七年(1868年),法国人韩伯禄(Pierre Heude)在上海创建中国第一个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院(即震旦博物院),上海是中国最早有博物馆事业的地区。
从那时起至20世纪30年代末,上海市内先后建立5个博物馆,其中1868年创办的“自然历史博物院”(后更名为“震旦博物院”)和1874年创办的“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由旅沪外侨建立,1935年上海市博物馆、1938年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1938年警察博物馆则由中国人自建,另外松江于1915年成立了松江县教育图书博物馆。这一阶段是上海博物馆事业的第一次快速发展期,这些博物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的博物馆事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0世纪30年代,位于吕班路(今重庆南路)的震旦博物院。图中可见法文名称为“Musee Heude”,以纪念其创立者韩伯禄
20世纪30年代,位于江湾地区的“上海市博物馆”侧立面,远处为“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在恢复经济和改造社会的同时,上海市委、市政府十分注重文物博物馆事业。一方面,对旧的博物馆和文物收藏机构进行接收改造,同时,成立一批新的博物馆陈列馆等文物收藏机构,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设施建设。从1949年至1966年,上海新成立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14家,涉及文化、艺术、历史、人物、科普等多方面。
1978年后,上海全市共有文物机构7家,此后上海博物馆界迎来了新的建设期,至1999年,共建成开放文物机构24家。21世纪,上海的博物馆事业进入新的高速发展期,短短十余年间,90余家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科技馆相继建成开放。至2010年,上海已有各类文博机构115家,包括文物、国有行业系统以及企业、私人等经营形式,极大地丰富了上海博物馆界涵盖的范围与内容,为上海建设成社会主义的国际文化大都市添彩。
场馆建设的同时,文物的收藏也更加多元化。一大批重要的艺术珍品、反映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珍贵物品资料、优秀的美术作品、充满科学知识的自然标本纷纷入藏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形形色色的藏品极大地丰富了各馆馆藏资源,也提高了社会各界的文物保护意识,引导社会力量更加积极地参与文物保护利用。
随着一大批场馆改建和新馆建成开放,传统的陈列展览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上海博物馆为代表的上海博物馆界在深挖馆藏资源的基础上,通过馆际合作、地区合作,策划推出了一系列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展览。自1997年,由中国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报社、中国博物馆协会主办的第一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开始,上海多家文博单位的多个陈列展览荣获多次奖项,上海博物馆纪念馆行业的学术研究能力和陈列展览质量不断提升。

2013年12月开馆的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
图片摄影 | 王勇成

2017年6月29日,上海博物馆外,参观大英博物馆百物展的观众排起长队等候入场
图片摄影 | 王溶江

2018年12月22日,中国证券博物馆在上海浦江饭店揭牌成立
图片摄影 | 楼定和

位于北京西路、山海关路的上海自然博物馆
图片摄影 | 郑宪章

修葺一新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图片摄影 | 郑宪章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文博、历史、科学产生兴趣,打卡博物馆也成为年轻人最热门的娱乐方式之一。2022年上海颁布了“大上海博物馆计划”,更多、更细分类别的特色博物馆,在上海落成,向市民和游客开放。根据《上海年鉴(2023)》的记录,到2022年底,上海市备案博物馆159座。以上海常住人口2400万人来计算的话,这意味着,每15.6万个上海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上海,正在成为一座“博物馆之都”。

2024年2月,对外开放的上海博物馆东馆
图片摄影 | 郑宪章
博物馆承载着文化和历史的精华,是社会历史最生动的写照,也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文化展示和输出的重要窗口。2024年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重点强调了文化机构在提供全面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上海将有135家博物馆减免费开放,活动覆盖5月18日和5月19日两天。那我们就在春天赴一场和博物馆的约会吧!
(来源:方志上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