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这项1%指标在崇明逐年增长

2024年04月02日10:28 |
小字号

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近年来,崇明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名片、长江绿色发展标杆,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事业乘风破浪、加速前行。为进一步展示崇明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我们开设“生态文明最佳实践地”栏目,为您讲述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故事。

冬去春来,枯黄的芦苇丛又涌出绿意;江海渐暖,捎来北归候鸟的讯息。位于崇明最东端的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又迎来春季鸟类环志期。

在广袤的滩涂上,东滩候鸟环志和科研保护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一位位“捕鸟”人、巡护人和环志人活跃在芦苇深处,为了交出更完美的生态答卷而接续奋斗。近年来,崇明东滩生态修复工作成效持续显现,作为湿地生态重要评判标准的“占全球种群数量1%以上的水鸟物种数”正逐年增长。

鸟类环志工作持续推进

凌晨4点,天还漆黑,金伟国已经起床,简单拾掇、再热些早饭吃下,他便跨上摩托车,向东而行。独自穿过漫长的夜路,道旁人烟逐渐稀少,鸟鸣却愈加热闹。来到东滩保护区外围的生态巡护站,金伟国稍作等待,几位同伴也相继抵达,一行人随即驶入保护区。

金伟国

“鸟儿起得早,所以我们也得早起。”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98年,金伟国便是从那时起专门为生态保护而捕鸟,“今年的春季环志工作从这周开始了,接下来两个月,我们每天都会按这个时间到滩涂上捕鸟。”

茫然无际的芦苇环抱深处,他们还有最后一处“前哨”,在那里换好防水连体衣、拿上装备给养后,早于清晨的第一缕晨曦,几位东滩“捕鸟人”抵达滩涂前沿。此时的东海正接近最低潮位,露出大片的泥泞地带,也留下了丰富的底栖生物。

在这片耕耘了20余年的“田野”上,金伟国带着去年新收的小徒弟高前华,用铁铲翻起泥土,形成适合鸟儿游动的水塘;将硕大的鸟网小心布置于水面之下,再将栩栩如生的候鸟模型固定在水中。设置好盖网机关后,两人便噙着鸟哨走到远处坐定。

从此时起,只要有鸟儿自南而来,金伟国一眼便知其种类,随后便以鸟哨模仿出对应的鸟鸣。鸟儿受到吸引,便在近处落地,稍作观察后,踱着步子投奔“同类”而来——这时最需眼疾手快!金伟国猛力一拉绳索,鸟网便翻盖而下,将鸟儿盖住。很快,环志站上的工作人员便前来接收这些鸟儿,并高效完成测量、称重、环志、记录和放飞工作。

“今年鸟类环志从3月25日开始,目前的成绩是5只大滨鹬。”负责环志工作的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生态修复科工作人员高子靖说,“进入4月以后,会迎来鸻鹬类候鸟过境的高峰期,届时每天可以完成数十只的候鸟环志工作。”

东滩鸟类环志工作开展历史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986年;从2002年起,每年春秋两季都会进行较系统的环志工作。截至3月底,崇明东滩共环志鸻鹬类水鸟约60种,总数超过5万只,以大滨鹬、长趾滨鹬和黑腹滨鹬等为最多。

崇明东滩保护区的环志方案是左胫金属环,右胫上黑下白塑料旗标。近年来,越来越多由崇明东滩环志的鸟儿在整个亚太候鸟迁徙路线的沿线地区被观鸟爱好者、科研机构等发现并报告。仅2024年1月,东滩保护区收到5种6只次水鸟的目击回收记录,分别回收于中国广东省、海南省和菲律宾邦萨摩洛棉兰老穆斯林自治区。东滩环志护鸟的影响力,也逐渐走向世界。

生态修复厚积薄发

知名生态摄影师张斌自2003年就常来崇明东滩拍摄,20余年间为无数水鸟留下了美丽的影像,他是东滩生态环境变化的见证者。“我最早在保护区拍摄的时候,很多鸟都在保护区外的鱼塘里,后来保护区开始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后,鸟类逐渐回归到保护区。”张斌说。

张斌

亲历者的论述与统计数据相吻合。以大众熟悉的小天鹅为例,进入新世纪以来,因为人类活动、互花米草扩张、长江口水质下降等多重原因,崇明东滩的小天鹅数量接连下跌,个别年份甚至难得一见,不禁让爱鸟人士发出“东滩小天鹅都去哪儿了”的追问;而在东滩启动系统性生态修复数年后的2016年,保护区也才记录到60只小天鹅前来越冬。诸多事实证明,野生候鸟对生态品质的下滑十分敏感,而生态修复在种群规模上的影响则具有滞后性——要让鸟儿回归崇明东滩,唯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一条路。

2012年-2018年,崇明东滩保护区在各方支持下,系统性实施了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项目,通过清除互花米草等外来入侵物种,恢复长江口原生植被和底栖生物群落,为候鸟提供更多样、丰富和稳定的食物源;同时,保护区通过科学划分湿地各功能区,有计划地引种海三棱藨草等有益物种,为候鸟营造理想优质的生境。此外,得益于崇明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结合绿化造林、长江禁渔等一系列工作成效,崇明三岛整体生态基底持续提质,更多鸟儿选择来到崇明岛落脚、栖息和繁殖。

此后,一系列举措的成效逐渐显现。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见证下,近几年东滩小天鹅数量也从几十只增长到百来只、几百只,逐渐稳定在1000只以上;到2022年冬季,东滩小天鹅总数已超过2900只,不仅刷新了近20年来保护区内小天鹅数量的记录,更是直追上世纪80年代的高峰期数量。此后,每年冬天到访东滩的小天鹅均稳定在2000只以上。

小天鹅的一“退”一“进”绝非孤例。得益于生态修复工作的持续推进,东滩保护区工作人员记录到的候鸟种类和种群规模均有显著增长。“目前,保护区内共有300种鸟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达到19种,国家二级达到59种。”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高级工程师吴巍介绍,“据统计,2023年度在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共记录到各类水鸟99种307408只次,雁鸭类候鸟种群增长尤为明显。”

这项“关键1%”指标稳定增长

对一片湿地来说,候鸟越多,生态就越好,这是一种朴素而正确的认知;而为了更精准、更规范地描述和评估两者间的关联,《国家重要湿地公约》引入了这样一条评价标准:“如果一块湿地定期栖息有一个水禽物种或亚种某一种群1%的个体,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

“这项‘1%’的基本含义不难理解——比如说全球现有约1.5万只白头鹤,而我们在东滩保护区监测统计到超过150只,这一物种当年就可以记入崇明的‘1%’名列。”高子靖介绍,“可以说,这项‘1%’已成为衡量东滩湿地在全球候鸟保护领域重要程度的最关键指标之一。”

2012年,崇明东滩记录到罗纹鸭、白头鹤、黑尾塍鹬、白腰杓鹬、红颈滨鹬、环颈鸻、蒙古沙鸻7个物种之数量均已达到或超过全球种群数量的1%,达成2010年上海市政府在所发布《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中订立的目标;此后,《上海市崇明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2040)》明确提出,崇明这项“1%”到2020年将达到10种,到2040年将达到15种;2022年,《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正式发布,同样将“占全球种群数量1%以上的水鸟物种数”作为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评价指标。“关键1%”逐渐成为各界了解、评判东滩湿地“含金量”的核心线索。

“2023年,崇明东滩拥有的‘1%’总数已达到12种。”吴巍说,“经与《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水鸟种群评估》比对,白头鹤、黑嘴鸥、黑脸琵鹭、罗纹鸭、斑嘴鸭、大杓鹬、黑尾塍鹬、普通燕鸥、翘鼻麻鸭、小天鹅、花脸鸭和红颈滨鹬12种水鸟的数量均已达到或超过全球总量的1%。

2019年,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申遗成功,江苏省盐城的两处候鸟栖息地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此后,我国继续开展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申遗,将黄(渤)海区域更多候鸟栖息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各方努力下,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成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

东方白鹳

据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主任钮栋梁介绍,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共包含11处栖息地,上海和山东各1处,河北5处,辽宁4处。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是二期最南端的遗产点;但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来看,位于黄海生态区南缘的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恰好位于中间节点,是候鸟南来北往途中至关重要的“服务区”和“加油站”。“1%”物种数的持续增长,意味着更多候鸟因崇明东滩而受益,标志着崇明东滩的生态价值进一步释放,影响力加快向全世界辐射。

2023年,保护区正式迎来世界自然遗产的咨询机构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国际专家组的实地考察评估,各方面进展较为顺利,目前申遗工作已来到最后一关——在计划于2024年夏季举行的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将接受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审议,最终决定是否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届时,崇明东滩有望成为上海市首个世界遗产。

(来源:上海崇明)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