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站座椅太少?走访发现不同站台座椅数差距大

读者反映地铁站台座椅太少,记者走访近30个站点求证,最少4个最多48个
地铁站台座椅数为何差别这么大?
上海辟谣平台
“地铁站台里的座椅太少了,等车时间又长,连歇脚的地方都没有。”有读者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反映,上海部分地铁站台内的座椅数量有限,候车体验不佳。
记者随机走访了近30座地铁站,发现站内座椅数量相差很大——最少的只有4个座椅,最多的达到48个。这是怎么回事?
在记者走访的近30座地铁站中,座椅最少的是11号线迪士尼站与12号线陕西南路站,都只有一组4张椅子,而且偏向站台一端。最多的是8号线中华艺术宫站,在站台两端和中段,总共设置了12组48张座椅。其余站台以三四组座椅、12张左右居多。
这些座椅能满足乘客的候车需求吗?
在早晚高峰,绝大多数座椅都满座,有的乘客或许累极了,就席地而坐或倚靠在站台指示牌上。在平峰时段,有些站点由于座椅少,也有乘客坐在地上或蹲着歇脚。上海地铁大部分线路的早晚高峰运行间隔约为2分30秒,在平峰时段,间隔可能在10分钟上下。可见,对乘客而言,如果站台内有座椅能坐着等车,未尝不是一项贴心服务。还有乘客提出,除了数量,座椅的布局也影响体验,“有的站台只在两端设置座椅,很不方便”。
从记者走访的近30座地铁站来看,座椅数量相差很大,且没有规律——不仅不同线路的站点内座椅数量不一样,同一线路不同站点的座椅数量差距也很大;即使是同一座换乘站,由于涉及不同线路,座椅数又不一样。比如,在记者走访的7号线站点中,有的只有8张座椅,有的却有36张座椅;同样是世纪大道站,4号线的座椅数量最多,达到16张,9号线就少一些,只有8张……
了解地铁建设与运行情况的相关人士透露,地铁站台的座椅数量和布局没有标准。通常,车站在设计阶段就会规划座椅数量,地铁开通运行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采访中,有乘客提到“有的地铁站座椅变少了”。他们提出,部分站台原本在两端和中间都设有座椅,一共3组,但现在只剩2组甚至1组。知情人士解释,这些变化与站台实际情况有关。在客流较大的站点,减少座椅、留出通道,有利于提高通行效率,保障安全。
就记者走访情况看,不同车站的站台通道宽度、自动扶梯和楼梯的数量有差异。在客流量较大的情况下,如果不设置座椅,确实有助于通行。人民广场站的情况比较典型——即使在工作日白天,这里的客流也很密集。因此,1号线的座椅设置在站台两端,2号线和8号线的座椅都靠近站台中段,这些区域的客流量相对小一些。
不过,也有些车站的座椅数量少得让乘客连呼“看不懂”。例如部分车站不涉及多线换乘,站台空间也不算小,让乘客不禁疑惑,为什么站台不能多设几组座椅呢?
有乘客提出,能够理解地铁运营方出于通行效率和安全考虑,调整座椅数量。但可以看到,站台除了必要的运营设施外,还有很多体积不小的自助售货机,“为什么有空间摆自助售货机,却没空间放座椅?”
种种情况显示,在地铁车站中多设几组座椅并非不可能,相关方面不妨倾听乘客建议和意见,增加站台座椅数量并优化布局。(记者 任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