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本“民情日记”,让居民的件件“小事”有着落......
在四平路街道鞍山一村第三居民区,流传着一本“民情日记”,居民区工作人员坚持人手一本。日记里记录了居民们急难愁盼的一件件“小事”,千万个“平常”的一天,这日记一写就是十四年。通过“民情日记”,让居民的件件“小事”有着落,事事关注有回应。
一个个“勾”背后是服务实效
上午11点,鞍山一村第三小区党总支书记陈华刚从居民家中回到居委会,还来不及喝口水,他赶紧打开民情日记,在今天的工作内容中加上一行“居民房屋漏水待解决”。
合上民情日记,陈华略感惆怅。老小区老房子,房屋漏水是居民反映最多的事情之一,楼上漏水楼下遭殃,处理不好,可能会造成邻里关系僵化。翻看日记,长达半年的漏水协调处理过程历历在目,经过“三驾马车”的不断协调,最终得以解决。“写民情日记可以让我们把居民的事情记在心里,以免疏漏”,凡是已经解决的事情,会在边上打个勾。
鞍山一村第三居民区工作人员人手一本的“民情日记”上面,从小区停车问题到居民居住证问题,再到邻里矛盾协调,一个个画下的“勾”的背后,是扎实办好居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微小事的满分答卷。
笔力+脚力,走好“时代”之路
“2023年10月18日,晚晴学习小组学习……”“2023年10月23日,早上反映消防通道畅通问题……”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社区工作繁杂,有时事情一多难免出现疏漏。“民情日记”正是以“记”为手段,以“办”为目的而诞生的,写日记虽然费时费力,却“磨刀不误砍柴工”。
小区本溪路门锁坏了,居委会联系相关部门跟进维修,告知居民最新进展;前排餐饮店油烟噪音大,居委会与有关部门前去协调,改进加装了油烟处理器和2个隔音罩,噪音降至60分贝以下;隔壁火锅店开业居民担心味道重,居委会协调城管部门马上去“闻味道”,保障居民生活品质;小区楼道改造,居民担心水泥地边的瓷砖地会滑,居委干部特意雨天去“试滑”,以实际行动化解居民担忧……
十四年来,鞍山一村第三居民区工作人员坚持人手一本“民情日记”,坚持与居民面对面谈、心贴心聊,每天用笔力和脚力书写为人民服务的时代篇章。
“民情日记”2.0版,延伸治理触角
近年来,鞍山一村第三居民区不断创新社区自治工作机制和服务载体,尝试将“民情日记”融入居民自治中,形成“‘民情日记’+居民议事厅”模式,做到近民生、记民情、解民困,真正实现与居民“沟通服务零距离”,着力打造“民情日记”2.0版。
“民情日记”记录了很多居民“微小事”,居委会引领 “一人事”变“众人事”, 让多方在同一维度,通过“民情日记”了解事情始末后再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避免造成误会激化矛盾,最终达成多方满意的结果。
同时,居委会工作人员也将“民情日记”中收集到的问题在居民议事厅协商制度中分流,以多方协调的方式得到及时解决,并通过“民情日记”将民情收集、记录、上报、交办、反馈全流程记录下来,确保居民需求事事有回应,协商议事实现闭环管理。
(来源:上海杨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