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齐聚杨浦,共话大模型产业创新未来

9月22日,2023大模型创业大会在杨浦举行,主题为“智见大模型·驱动新未来”。大会邀请互联网大平台、高校科研院所、细分领域行业领军企业和垂直领域创业企业领袖齐聚杨浦,聚焦国内大模型产业的创业生态,共话大模型产业的创新未来。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发表了题为《基于国产AI芯片的大模型基础设施研究》的特邀主旨演讲,他表示,要大力开展基于国产系统的大模型的研究工作,要改变国产卡的生态系统不好的局面,只有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才能实现产业的持续增长。此外,郑纬民就大规模模型的使用提出了相关建议,包括数据模型的优化、支持人工智能模型经验所需的数据模型以及生态系统的共赢,他还强调了政府政策的重要性,以促进大模型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在主题论坛“大模型的学术探索”中,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知识智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涓子针对大型语言模型的发展提到了三个主要技术方向:千亿级基础模型、有监督指令微调和人类反馈学习,以及知识认知能力的提升。李涓子表示,大型语言模型在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和创造等方面与人类认知还存在差距,但这也是未来研究的方向之一。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际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刘劼表示,大模型的成功离不开高质量数据、联邦学习等新技术,同时指出大模型是知识的总结与归纳,对各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此外,刘劼提到,AI未来或将进一步探索未知领域,超越人类认知,既令人期待又引发关切。
认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科大讯飞副总裁、讯飞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士进围绕“大模型的学术探索”开展演讲。他指出,大模型的泛化能力将不断增强,为教育、办公、汽车等多个行业带来更多机遇。同时,他提到了大模型在行业中的选择与切入赛道的重要性,强调了科学评估的必要性。
国内大模型领域的代表性企业家齐聚本次大会,在“基础通用大模型·自研与创新”主题发言版块,百川智能联合创始人茹立云、智谱AI COO张帆、 IDEA认知计算与自然语言讲席科学家张家兴、声智科技创始人、CEO陈孝良和瑞莱智慧CEO田天分别介绍了企业在自研通用大模型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大模型训练在产品化和商业化方面的成果。
在“大模型时代的算力新基建”版块,企业家们提到,随着非结构化数据和实时数据的量的急速增长,我国算力自给率跟不上应用的指数级变化,是目前面临的卡脖子问题。沐曦MetaX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陈维良、 摩尔线程联合创始人、执行总裁王东、登临科技联合创始人王平、 墨芯人工智能创始人兼CEO王维、清微智能联合创始人兼CTO欧阳鹏分享了在国产GPU芯片、AI芯片和智算中心方面的动态和进展。
在“垂直大模型应用·机遇与挑战”版块,医渡科技CTO、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闫峻、华鲤智能联创CTO沈宇峰、感易智能董事长胡殿明、松应科技创始人聂凯旋、高木学习创始人兼CEO刘瞻、熵简科技创始人费斌杰分享了在金融、保险、教育、医疗、工业仿真等垂直领域的行业大模型的应用成果。
在“资本共话·大模型的创新与未来”版块,启赋资本创始合伙人傅哲宽、慕华科创创始合伙人张妤、创新工场执行董事王震翔站在专业投资人的角度,对比国内外发展分享了各自观点:应用是投资最核心的方向之一,国内有很强的场景,但是用户端因基座还不成熟而发展较慢。很多领先的产品不需要非常大的投入,AI助理以及工具类的产品正在呈上升趋势。投资人评估创业公司最核心的问题是核心技术竞争力与最核心技术壁垒。
近年来,杨浦不断做强做优人工智能产业,加快构建集人才、技术、数据、产品及行业应用场景于一体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与高校院所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大模型等前沿领域开展合作研发。支持企业联合高校专业平台,提升微控制单位芯片(MCU)、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芯片(FPGA)、汽车电子芯片、信息安全芯片、存储芯片等研发和设计能力。发挥区内企业在算法能力、场景数据方面的优势,为人工智能算法的研究和拓展应用提供支撑。依托园区、孵化器等各类载体加速培育、集聚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企业,推进上海市云计算创新基地、上海市大数据创新基地提升能级。
同时,杨浦支持完善前沿领域学科布局,加大交叉学科融合发展,全力支持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高校推进“基础研究特区”建设,争取试点扩围。
杨浦区已涌现了一批大模型企业。火山引擎推出火山方舟大模型,提供模型训练、推理、评测、精调等全方位功能和稳定可靠的安全互信方案;优刻得推出智能云平台,提高全要素生产力;复旦大学与阿里云共同建设CFFF智算平台,推出多学科融合创新的AI for Science计算集群“切问1号”和专用高性能计算集群的“近思1号”,聚焦高性能、低能耗、灵活稳定、强拓展性的系统需求,筑牢算力基础性设施建设。
(来源:上海杨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