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分会场遍布16个区,阅读之地扩展到更多城市空间
书香沁入“可阅读城市”各角落

西班牙作家洛伦佐·席尔瓦受《孙子兵法》启发,写了一部推理小说《水之道》。那么,上海的水会给这位异国作家带来什么样的灵感?17日晚,洛伦佐·席尔瓦和两位奥地利、阿根廷同行来到新开业的朵云书院·滴水湖店,与两位中国作家、评论家一起“在书的世界打开世界的书”。第一次落地临港新片区的上海国际文学周,让上海书展的触角伸向这座城市的最东角。
时下,用脚步丈量城市的Citywalk(城市漫步),是年轻人深度体验城市的热门方式。今年,上海16个区都有各自区域特色的书展分会场,阅读之地从书店、图书馆扩展到园林、民宿等更多城市文旅空间。书展期间与读者见面的一批着力挖掘城市内涵的新书,成为引领人们读懂上海这本“大书”的向导。书香满城,让一座“可阅读的城市”更有吸引力。
在马路“蚌壳”找精神“珍珠”
“活动结束以后在附近走一走,不要‘放过’这个地方。”17日上午,《蚌壳与珍珠:上海武康大楼居民口述》新书分享会尾声,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向读者建议。他说的是活动举办地“思南文学之家”,“附近有刘海粟旧居,有史沫特莱在上海住过的吕班公寓,现在叫重庆公寓”。
《蚌壳与珍珠:上海武康大楼居民口述》由作家陈丹燕、媒体人陈保平合著。新书在“思南文学之家”与读者见面,陈丹燕说“就像鸟回到了巢”。今年,“思南文学之家”首次在上海展览中心开设“阅读之光”空间,思南公馆建筑特色的拱门呼应着场外的书展分会场——那里不仅有于海所说的有故事的历史建筑,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思南读书会的持续效应,为历史建筑的当代“阅读”形成了一个具有样本性的探索,一批高品质活动和特色书店、空间组成了市民心中的“文化思南”。
如果要安排一条上海的Citywalk路线,途经武康大楼是很多人的选择。新书分享会上,有读者好奇“为什么武康大楼这几年‘网红’热度越来越高”。这个问题,陈丹燕请教过建筑师童明。“五条马路交会处的武康大楼,很像处于欧洲城市广场上的纪念碑位置。从空中俯瞰整个衡复风貌区,武康大楼也像一个纪念碑,记录着上海的城市发展和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更新利用。”
在上海书展的一本本新书中读懂城市,犹如发掘出一颗颗闪耀着光泽的珍珠。由专业建筑师创作的“城市风景线·徒步上海”系列丛书,以城市徒步线路为线索,通过建筑师视角还原日常庞杂景物遮挡中的历史建筑,今年书展推出第四辑聚焦外滩。
《上海城记》则以愚园路为切入点,专注于上海马路研究的学者徐锦江总结出阅读一条路的“五步法”,有读者感慨,从一条路的发展路径辐射开来的是一座城的记忆。今年上海书展,愚园路上的沉浸式广播实体空间“愚园路电台”与多家出版社策划推出“今夜,我们读好书”名家对话系列。一连七夜,上海的马路上有不一样的属于阅读的风景。
从主场“赶集”到全城“可读”
“经典的唐诗总能给人审美的熏陶和智慧的启迪,古代诗词所描绘的人生百味,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总能引起人的共鸣。”17日晚,闵行区图书馆和城市书房闵图馆灯火通明,“一书一世界”上海书展·闵行夜读周“唐诗离我们有多远”阅读分享会上,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查清华启发现场读者,“不仅要读懂文字背后的含义,更要体味诗人的情感,领略其中的人生智慧”。
即便没有走进上海书展主会场,也可以体验书展之乐。
在徐家汇书院中庭,20多米长的“海上书桌”上盘踞飞舞着一条由整本书做成的“纸龙”,通体青绿、龙鳞华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装帧艺术家张晓栋以流传于唐宋时期的中国古代书籍艺术装帧技艺“龙鳞装”“经折装”加上纸雕艺术,创作出《千里江山图》《二游大观园》等当代书籍装置艺术作品,令读者惊叹。
在有着近500年历史的古典园林古猗园,嘉定区书展分会场推出古籍展、茶艺秀、沉浸式表演等多个跨界融合的阅读和文化体验活动。崇明分会场“书香瀛洲”今年首次推出“名家民宿行”。散文创作分享会上,生于崇明岛的上海作协创联室副主任杨绣丽笑道:“这是第一次在我家村子里举办的书展活动,参加活动的四位作家都是从这个镇上走出来的,和乡亲们交流,格外亲切。”
“上海书展正从打卡主会场的‘赶集’模式,转向全城可读、可游、可买的沉浸模式。”徐家汇书院负责人房芸芳观察到今年书展新气象。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