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科普 | 骨折康复过程是怎样的呢?

2023年07月23日14:56 |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小字号

骨折是指骨结构连续性部分或完全断裂。目前骨折患者以老年人以及儿童为主,中青年也有一定的发病率。患者常表现为单个部位骨折,少部分患者可见多发性骨折。骨折发生主要是受到直接暴力作用、间接暴力作用或积累性劳损症状的影响。其中,直接暴力因素是指暴力直接作用于骨骼某一部位而导致该部位出现骨折症状,常伴随存在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者症状。间接暴力因素则是指通过纵向传导或杠杆、扭转作用影响导致远端出现骨折症状。比如人从高处坠落而足部着地,受重力因素影响导致急剧向前屈曲,导致胸腰脊柱交界处的椎体发生压缩性或爆裂骨折。除此以外,长期反复性轻微损伤均可能导致肢体某一特定部位出现骨折症状,损伤包括直接损伤以及间接损伤两种类型。又称疲劳骨折,如远距离行走易致第二、三跖骨及腓骨下1/3骨干骨折。

骨折创伤因素影响下,患者可能出现一系列症状与临床表现,掌握相关症状对我们有关骨折类型以及严重程度的判断有重要意义,并对骨折针对性治疗有积极与意义。那么,骨折患者有哪些典型症状与表现呢?

全身症状:骨折患者受创伤性因素影响出现骨折后,多数体温无明显改变,部分损伤较为严重患者可能受血肿吸收因素影响导致体温上升,但通常体温控制在38℃以内。对于体温持续升高且长时间无法减退,温度在38℃以上,伴随存在局部肿痛症状的患者,应通过血常规检查的方式对白细胞分类计数进行判断,计数升高患者应考虑感染可能性。骨折发生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便秘、口苦等症状,脉多浮数而紧,舌苔黄腻或白腻。若出血过多或体虚者,多出现头晕、心悸、气短等症,脉多充或涩,舌质淡红等。

局部症状:第一,骨折患者会出现局部性的疼痛以及压痛症状。受骨折因素影响,局部组织损伤或局部肌肉组织痉挛影响,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局部疼痛症状。尤其是对于出现骨折部位而言,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以及纵轴叩击痛症状,可将上述症状表现作为判定是否出现骨折症状的重要依据。第二,骨折患者会出现皮肤表面擦伤,瘀斑以及局部肿胀症状。受骨折因素影响,导致患者在骨折状态下局部血管出现损伤,阻塞静脉,可出现肿胀。若骨折处出血较多,溢于皮下,即成瘀斑。若骨折处肌筋膜完整而使出血不能外溢,或因骨折端压迫,循环受阻,在此过程当中导致内部压力升高,对动脉血灌注产生影响,肌肉组织出现缺血以及缺氧等症状,患者就会出现肌肉坏死以及缺血性肌肉挛缩等一系列症状表现。第三,患者可能出现局部性功能障碍。骨折发病后,人体肢体内部支架被破坏,肢体自身杠杆作用受到影响,可能因疼痛感影响导致肌肉出现反射性痉挛症状,患者部分肢体功能受限或完全性丧失。但对于嵌插骨折患者,功能障碍表现不明显,需要仔细进行检查以免出现漏诊。

那么,骨折出现后患者经历了怎样的康复过程呢?

撞击期:这一周期从受力当下开始,至能量消除。时间比较短暂。在此过程当中,骨与周边软组织损伤程度与能量吸收大小的有关,高能量、高速度损伤所导致的骨折症状往往更加严重。

诱导期:这一阶段血肿形成,骨折断端骨细胞、破损骨膜组织以及周边细胞发生坏死症状。在骨折发生后,骨营养动脉以及分支,周边肌肉组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撕裂以及出血症状,上述症状的严重程度与骨折具体类型,骨折体积,移位大小以及解剖部位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关系。受出血症状的影响,不断外渗会导致骨折断端周边出现血肿症状,导致出血量被低估,部分症状严重的骨折患者,如骨盆骨折以及长骨干骨折患者可能出现低血容量性创伤性休克的症状。骨折断端细胞死亡状态下,血肿内氧分压水平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下降趋势,乳酸水平上升,局部含有大量的非胶原蛋白、前列腺素以及肌肽成分,导致大量细胞因子的释放。在这一阶段中,人体通过启动自我修复机制的方式对骨折创伤进行控制。临床上,骨折患者往往伴随严重的出血肿胀症状,此时不能直接进行手术,以免创伤性操作导致患者出现感染或粘连症状。因此需要先对患者进行消肿,达到理想状态后再准备进行手术处理。

炎症期:这一阶段从骨折致伤后早期开始,至骨细胞以及软骨细胞出现。局部炎性反应以血管扩张、炎性细胞大量浸润、血浆渗出以及血管扩张属于这一使其的典型表现,其中炎性细胞大量浸润,以巨噬细胞、肥大细胞以及嗜中性粒细胞为主,同时通过产生破骨细胞的方式对死骨进行有效清除。在此过程当中,血肿内纤维蛋白受到新生血管侵犯影响,血管侵入过程当中周边大量间充质细胞增生反应,导致吞噬细胞以及纤维细胞的分化反应。进一步发展,随着血肿内红细胞的大量破坏,导致纤维蛋白渗出,此过程中血肿被逐渐清除,被网状原纤维、纤维蛋白以及胶原纤维所对应的松散网络所替代,并通过机化的发生产生大量肉芽组织,进而导致纤维性骨痂的形成。

软骨痂期:这一时期血肿进入机化状态,骨折段充满细胞成分,有新生血管生成,破骨细胞对残留死骨进行继续清除。在此过程当中,邻近骨折端部位形成部分骨膜下新骨,断端间隙出现成软骨细胞,并基于软骨样组织对纤维血管性间质进行替代。在这一阶段中,新生骨在骨折端完成连接后,予以适当的应力刺激对骨折塑性是非常重要的。骨折端有充足的强度支撑人体进行活动,肿胀程度也到逐步缓解。

对于骨折患者而言,不同时期应当怎样提高康复速度呢?饮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才能够使饮食方案体现康复阶段性的特点,提高针对性?有如下建议:

在骨折早期,通常指1~2周内。这一时期骨折患者受伤部位常有明显瘀血肿胀,经络不通,气血阻滞,此期治疗以活血化瘀,行气消散为主。中医认为,“瘀不去则骨不能生”、“瘀去新骨生”。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为促进骨折愈合,在饮食上应当遵循消肿散淤的基本原则。在饮食配合上应当遵循清淡原则,多摄入瘦肉、水果、鱼汤、蔬菜以及蛋类,严禁摄入酸辣,油腻或燥热食物,尤其不能够过早开始摄入肥腻滋补食物,如炖鱼、骨头汤等,以免受淤血积滞因素影响导致骨折病程被拖延,骨痂生长速度缓慢,对后续关节功能恢复产生不良影响。

在骨折中期,通常指2~4周内,瘀肿大部分吸收,此期治疗以和营止痛、祛瘀生新、接骨续筋为主。在饮食干预方案上应当自清淡转为高营养补充方案,以满足骨痂生长的需求。饮食食谱上推荐摄入动物肝脏、骨头汤等,对维生素A以及维生素D进行补充,同时注意钙类以及蛋白质食物的摄入。

进入骨折后期后,通常指5周以上。这一使其骨折肿胀症状基本吸收,开始有骨痂生长。这一阶段饮食干预应当遵循补益肝肾气血的基本原则,为骨痂生成创造有利条件。通过摄入新鲜蔬果的方式达到舒筋活络的目的,确保骨折断端邻近关节能够自由活动,恢复功能。

除饮食以外,为促进骨折患者的恢复,康复干预的重要性也是相当突出的。康复治疗和功能锻炼的原则是早期活动、早期下床、适时负重、持续锻炼、因人而异。康复治疗的方法包括:肌力锻炼、关节活动练习、手法治疗、理疗,如红外线、超短波、频谱、磁疗、蜡疗、水疗、电兴奋、温泉浴等,以及后期的健身运动。功能锻炼的方法分为主动锻炼和被动锻炼,又可分为持重锻炼和非持重锻炼。康复治疗和功能锻炼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康复、中期康复、后期康复,不同时期的康复方法与强度各不相同。无论任何部位、任何性质、任何时期的骨折后康复,其具体方法应当听从康复医生的指导,并按照医嘱制定一个科学、周密、具体的计划,用于实施。患者自行进行锻炼,很容易因用力过猛,手法错误,意外损伤而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所以,骨折患者切记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康复医院就医,在康复医生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系统的康复方法进行治疗。

康复的目的是通过有针对性的展开功能训练,加速骨折创伤后身体功能的恢复,对并发症进行积极预防。在康复干预的过程当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康复功能锻炼应当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逐步开展,贯穿骨折创伤至愈合的始末;第二,康复功能训练的具体内容应当体现针对性以及个体性特征,受骨折治疗过程选择方法影响而有所不同;第三,康复功能锻炼活动范围应当遵循自小至大的原则,锻炼次数自少至多,强度自弱至强;第四,康复功能锻炼活动应当注意对患者骨折肢体的生理功能恢复。上肢骨折应当围绕对手部握力的活动进行锻炼,下肢骨折则以对负重行走能力的训练为主;第五,骨折恢复期间,必须针对性的对有障碍关节进行运动,不能用相邻关节代替,首先对关节运动范围进行恢复,确保关节活动无障碍。

骨折创伤后1周内,受创伤影响肢体出现肿胀以及疼痛症状,加之骨折断端不稳定,发生再次移位的可能性高。在这一阶段中,进行功能康复锻炼的主要目的是加速血液循环,对肿胀进行有效消除,促进骨折断端的稳定状态。功能训练的主要形式是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也就是说,在关节静止的基础上,患肢肌肉进行有节奏的静态收缩和放松。我们常说的是收紧和放松,以防止肌肉萎缩或粘附。

骨折受伤后2周~骨折临床愈合这一阶段中,受伤肢体肿胀程度逐步缓解,疼痛症状有所消退,纤维连接出现在骨折断端,骨痂逐步形成,骨折断端也达到稳定状态。在这一阶段中,针对患者进行功能康复锻炼除了继续进行对骨折肢体肌肉的收缩训练移位,还需要在健康肢体的协助下进行逐渐恢复骨折近端、远端不固定关节功能活动和骨折上下关节活动,逐渐从被动活动到主动活动,增加主动关节屈伸活动,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硬,减少功能障碍。这一阶段,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尽早下床进行全身活动,并配合物理干预的方式,对患者肿胀以及疼痛症状进行控制,达到加速骨痂形成的目的。需要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骨折初期由于骨折端没有完全愈合,稳定性不够,需要以肌肉训练为主,做肌肉训练能够使肌肉收缩舒张,促进身体内的血液循环,对于减轻疼痛,肿胀症状也有一定的作用,而且还能够有效的防止肌肉粘连、萎缩,对于上肢骨折的患者可以靠握力器、臂力器来进行肌肉锻炼,对于下肢骨折的患者可以多做蹲起活动,对于腰部或者是脊椎骨折的患者,可以通过单杠运动或者是平板支撑来进行锻炼。

即达到临床愈合或临床愈合或去除固定,X线路检查已经显示,骨骼有一定的支撑作用。然而,大多数相邻关节的关节活动减少,肌肉功能萎缩和其他功能障碍。从这一角度上来说,进行功能康复锻炼的目的是恢复受影响关节活动,促进肌肉力量的强化,对肢体功能进行有效恢复。训练的主要形式是加强对肢体受伤关节的主动活动训练以及负重运动,促进关节功能恢复至正常力量以及活动范围,并注意对全身性功能的协调训练以及步态训练。对于髋关节骨折患者,在康复训练活动中与应当注意髋关节屈伸动作的展开,循序渐进按照屈伸动作-站立-步行-下蹲-负重行走的训练顺序展开。对于膝关节骨折患者,其主要功能是伸展、屈膝和膝关节稳定。因此,除了做屈伸外,还要注意大腿前面的肌肉锻炼,并在练习中进行屈伸-踢腿-下蹲动作。而对于踝关节骨折患者而言,运动时注意背屈-跖屈-行走动作。如果踝关节早期固定在跖屈位,应早期做背屈运动。而对于胫骨中下1/3处粉碎性骨折患者而言,胫骨内侧靠近皮下,直接创伤容易引起开放性骨折和感染。除此以外,胫骨营养血管在骨干后面和胫骨下面的三分之一没有肌肉附着,而骨折是最常见的。由于骨折血液供应不足,来源单一,治疗过程中最容易出现骨折延迟连接或骨不连接。加上腓骨承重少,周围肌肉附着多,骨折少,一般容易愈合。骨折移位的方向取决于外力的方向、腓肠肌的收缩和受伤肢体的重力。骨折后常出现错位、重叠和成角畸形;远侧段常向后外方移位有外旋、近侧段向前移位,有时骨折断端可刺破皮肤哆出伤口外,形成开放骨折,有时皮肤虽未破,但挫伤严重,血循不良而发生继发性坏死,致骨外露,感染而成骨髓炎;由于胫腓骨之间存在骨间膜,单一骨折时,移位往往受到限制。受此因素影响在,在康复功能锻炼的过程中,考虑到骨折后期骨折断端已经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可以通过进行抗阻力训练的方式增加肢体阻力,让肌肉力量以及运动强度逐步恢复至正常状态,运动的模式包括引体向上、俯卧撑、深蹲、哑铃等。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 胡牧)

(责编:王文娟、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