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要闻

大江东|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上海谋篇布局划重点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曹玲娟 巨云鹏
2023年07月03日08:46 |
小字号

大江东.jpg?x-oss-process=style/w10

仲夏,上海空气炽热。

6月28日,上海媒体刊登十二届上海市委三次全会7月4日召开的消息,全会将审议并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第二天,兴业路上,中共一大纪念馆宣誓大厅。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领誓,与有关方面负责同志一起重温入党誓词,宣示坚定信念。

身处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如何把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的重大战略、交办的重大任务、提出的重要要求,持之以恒地细化为“施工图”、高质量地转化为“实景图”?铭记“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勇担在肩”,这座超大城市谋篇布局,明确主线、勾画重点,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新篇章

图片1.jpg?x-oss-process=style/w10

璀璨黄浦江。资料图片

奋进奋斗,从不停歇。

当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和国际经贸格局深刻重塑,上海这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最生动实践写照的城市,把握机遇、应对挑战,锚定目标、突破攻坚,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要做改革的闯将、创新的先锋、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

强基,城市核心功能从“有没有”到“强不强”

五辆“5g+l4”自动驾驶智能重型卡车在东海大桥专用车道上列队行驶,当中的三辆空无一人——这是上海洋山港推进集疏运体系智能化再造的一个场景。

今年2月2日,在洋山港四期这一全球最大的单体全自动化码头调研时,陈吉宁说,要着眼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目标任务,紧密结合临港新片区制度创新,加快提升高端航运服务能级,更好配置全球航运资源,努力打造全球港口新标杆,展现大国大港新气象。

从黄浦江到东海、太平洋,阵阵波涛,见证上海一步步打造出大国大港。

2022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730万标箱,连续13年列全球首位。在2022年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中,上海以82.79的总得分位居第三,并进一步缩小与新加坡和伦敦的差距。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全球港口班轮服务连通性指数中,上海港连续11年排名第一。

自动化码头昼夜不辍,成为这座城市的活力象征。上海,地处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多年来集聚着高浓度、高密度的各类要素资源,构筑出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创等城市核心功能,支撑着这座25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在国际合作竞争格局中奋勇前行。当前,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已取得重大突破,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

6月8日,已是第十四届的陆家嘴论坛开幕,会场周边,分布着上海三个重要的金融集聚区:外滩万国建筑群熠熠生辉、陆家嘴金融城摩天大楼鳞次栉比、虹口北外滩峥嵘初现……2022年,上海证券市场首发募资额全球第一,现货黄金交易量、原油期货市场规模均居世界前三,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19.3%,金融从业人员超过47万人。

图片2.jpg?x-oss-process=style/w10

上海城市图景。资料图片

生动城市图景,曾经历太多沧海。如何保持旺盛活力、不竭动力,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对上海提出强化“四大功能”的要求: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上海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上海,需要持续增量提质,夯牢城市基石——强化“四大功能”作为主题主线和战略聚焦,上海正推动城市核心功能从“有没有”到“强不强”跃升突破

用陈吉宁的话说,上海“眼界应该超越今天”,不能把发展停留于总量或规模的质量尺度上,不能停留于总是对别人的学习模仿和跟跑上,不能停留于核心技术和关键能力对他人的过度依赖上。不论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还是国际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的发展,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的眼界应该更高一点”。

比如,金融中心的融资效率、融资成本、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境外投资者参与度,贸易中心的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离岸贸易等新型国际贸易规模,航运中心的国际中转比例、高端航运服务业占比等,较之世界顶尖水平,上海仍有相当的追赶空间。

比如,上海需要抓住全球经济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机遇,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亦需抓住国际经贸规则变革机遇,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提高参与国际规则构建的整体能力。

这将成为“眼界更高一点”的实践注解。

溯源,紧密结合“从0看到10”与“从10看到0

5月28日,国产大飞机C919首个商业航班——中国东航MU9191从上海起飞,安全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机体制造、动力装置、机载系统、零部件、原材料……以上海为龙头,陕西、四川、江西、辽宁、江苏等22个省市200多家企业、近20万人参与了大型客机项目研制和生产,大飞机拉动大产业链起飞。

6月6日,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2号船坞,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出坞。作为目前全球最复杂的单体机电产品,邮轮零部件数量多达2500万个,相当于大飞机C919的5倍。邮轮线缆长度超过4300公里,约等于上海到拉萨的距离。

图片3.jpg?x-oss-process=style/w10

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资料图片

大国重工,我国造船业国际市场份额已连续13年位居全球第一。如今,中国成为继德国、法国、意大利、芬兰之后全球第五个有能力建造大型邮轮的国家。这背后指向的是产业链跃升——要知道,曾经我国在整个邮轮经济链条当中,只占“消费”一个环节。

全球产业链正加速重构。要向上突破,依赖内需动力强悍,更需要核心技术的不断攀升。正所谓,创新是“第一动力”,产业壁垒的突破,离不开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激发澎湃动力。

上海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强化“四大功能”,就是要坚持科技创新牵引,紧盯行业前沿,把握发展机遇,加快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培育竞争新优势,占据价值链高端

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目前,上海已布局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17个,覆盖光子科学、生命科学、海洋科学、能源科学等领域,数量约占全国的1/4。2022年全国十大科技进展中,上海科学家和团队参与或主导完成了四项。

浦东,改革开放的热土。浦东之东,有张江科学城。这里聚集2.3万余家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800余家。在这里,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群已现雏形。在这里,中小企业也能用上大科学装置。有企业没有一间自建实验室、没有一条产品生产线,最终在张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不止“从0到1”。上海瞄准的科技创新,是要完成从基础研究到创新加速,即“从0到10”的全过程。上海期待,通过全链条创新,培育出下一个“核爆点”。不止一个张江。在上海,有太多园区生机涌动。如杨浦“大创智”,面积仅8.2平方公里,却有超过4500家企业在此生长。“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创新生态如“热带雨林”。

当然,创新之城,还要有更多企业善于“从10看到0”,发现源头基础研究、技术突破的价值,进而在事关未来的前沿领域主动布局。

上海需要一大批引领科技产业前沿、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企业。城市决策者清醒认识到,要紧扣城市产业定位和未来前沿领域,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加快创新协同攻坚,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去全球市场搏击风浪、勇立潮头

把握市场逻辑,就是把“从0看到10”与“从10看到0”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价值链的耦合。

破壁,五个“定语”背后的国家使命

2023年,上海迎来多位全球企业高管密集造访。

时隔三年之后,马斯克5月31日再度造访上海。广受关注的访华行程尾声,他告诉陈吉宁,自己对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取得的成功“感到振奋”。

纷繁复杂的国际大环境下,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项目背后凝聚的多方努力和定力,堪称开放合作的典范。

在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时,陈吉宁曾特别提请与会者思考一个看似司空见惯的细节:上海的“五个中心”,每一个都带有“国际”或“全球”二字。他说,“这个定语,不仅仅是上海城市的战略定位,也蕴含着我们这个城市肩负着国家使命要求。”

图片4.jpg?x-oss-process=style/w10

黄浦江畔世界会客厅。资料图片

上海,开放之城,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检验着城市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当今,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历史性变革,如何因时而动?

大变局下,上海前瞻谋划,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通过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形成独具优势的战略通道,以协同联动提升发展动力和效能

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步入新阶段。6月6日,又一次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在安徽合肥举行。会上明确,新征程上的长三角,要展开更深层次的制度创新和协同探索,在事关现代化的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

江南好,不止好风景。以上海为龙头,各类要素正在长三角乃至更大的范围内加速流动,并在这一过程中破圈、重组、进化。

世界银行曾发布年度发展报告称,封闭和割裂,将是重大危机带来的后续风险。他们开出的药方便是通过集聚效应和打破藩篱,来推动“一体化”。如今,相较五年前,长三角地区GDP过万亿元的城市从6个增加到8个,数量在全国超过1/3,同时,GDP万亿元“后备军”城市增至3个,一种更富有想象力的空间格局正在形成。

和长三角一体化一样,所有的改革探索一定程度上都需要打破条条框框、藩篱壁垒。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交给上海的一系列重大任务——上海自贸试验区、进博会、临港新片区、科创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桩桩件件,无不如此。

破壁者,重任在肩。

2023年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10周年。10年间从“1”到“21”,作为中国首个自贸试验区,上海自贸区样本复制全国各地功能不一的自贸区,形成了以点成面的发展格局,生动演绎着“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在外部环境仍充满挑战变数时,上海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大力推动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兔年新春第一个工作日,上海即召开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会,出台优化营商环境“6.0版”行动方案,再度强调营商环境之于这座城市的特殊重要意义。

改革,永远在压力下突围,永远行百里者半九十。陈吉宁表示,在扩大开放上,上海要学习国际通行规则,但不能满足于仅仅做国际规则的跟随者、应用者,而必须不断提升战略思维和战略运作能力,以更加开阔的视野谋划推进改革开放,始终保持对国际竞争和合作态势、国际规则演变、国际市场变化的敏锐性,提高国际规则建构能力

这座城市一路走来,凝聚着太多的光荣与梦想。在新征程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上海,正朝着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坚定前行。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