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创新之问”(上)|“从0到10”,如何打造科创新范式?
区域双创指数近8年年均增长率保持两位数,主要创新类指标均位列上海市前列;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约1200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20件,研发投入强度超5%;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8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200家,总量居上海中心城区第一……
一串串数据变化彰显杨浦科技创新的“加速度”。
近日,杨浦区首次获得国务院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作督查激励表彰,双创示范基地第五次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如今的杨浦,已然从“工业基地”转变为“创新高地”。
当前,上海正加速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杨浦作为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国家创新型城区、“科创中国”试点城区和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如何推动创新?如何回答“创新之问”?
“链主”效应凸显,梯队式推动企业“进化”
如果说上海哪个城区最具有创新创业的氛围,杨浦当之无愧是其中一员。
作为上海中心城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这里拥有百年工业、百年大学、百年市政“三个百年”的历史文脉和深厚底蕴。多年来,杨浦成功实现了从“工业杨浦”到“知识杨浦”再到“创新杨浦”的飞跃。
“从工业锈带、生活秀带到科创秀带,杨浦正在打造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点燃科创策源引擎。”杨浦区区委书记薛侃说。
乘坐上海轨交10号线,到达江湾体育场后,便是杨浦大创智创新发展示范区园区。8.2平方公里大小,超4500家大大小小创新类企业在此生长,超17万人在此创业、工作和生活。3月28日,这里正式获评由文旅部颁发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大创智创新发展示范区。杨浦区宣传部供图
2021年8月底,坐拥《奇迹暖暖》《恋与制作人》等诸多高人气原创游戏的互联网文化公司叠纸科技,搬入了位于大创智的新家。
他们惊喜地发现,楼上楼下、左邻右舍之间,处处是文化创意与网络科技公司,一条互联互通的上下游产业链已然成型,业务合作似乎“唾手可得”。
“同属于一个园区,给了大家更多的合作机会,更有利于日常交流。”叠纸科技工作人员李雪婷感慨。
一家带动能力强劲的“链主”企业,对于园区企业和业态、产业链的带动效应不可小觑。
依托头部企业,大创智也积极吸引上下游企业进一步汇集,引进MCN机构无忧传媒,为K0L提供服务;华云数据入驻,为在线电商与直播提供算力支持;还有为线上线下平行世界创造可能性的技术赋能方Vland、光辉城市、ARK……通过企业交流会、项目分包合作等形式,大创智鼓励园区企业彼此认识,分享创业经验,加强业务往来。
大创智数字创想家联盟成立。杨浦区宣传部供图
“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在这里得到了生动呈现。哔哩哔哩(B站)、字节跳动、叠纸科技、声网等几家头部企业关联近百家上下游企业,构建了自带光环的企业星系。”杨浦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化旅游局党组书记胡琳告诉记者,在杨浦,优秀企业的成长轨迹,仿佛从一颗星球,到一团星云,再到一整片星系。
为“企业星系”创造生态。这正是杨浦20年来对创新发展的坚持。
大学路限时步行街上的后备箱市集。杨浦区宣传部供图
2003年,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的重大战略决策。杨浦尝试用“三个舍得”破题:舍得腾出最好的土地支持大学就近就地拓展,舍得把最好的土地和地产项目让出来建设大学科技园,舍得投入人力物力整治美化校园周边环境。
回望来时路,“创新”二字已浸润在杨浦的空气中。
“从0到10”,环环相扣推动全过程创新
2023年新年伊始,上海将科技创新视作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招”,着眼“全过程创新”,让“从0到10”环环相扣,以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为重点,为企业创新发展营造更优环境。
“一个创新的城市应有几个‘核爆点’,这里是创新思想的源泉、新赛道的风口点,是全球各类最好创新资源的汇聚区。”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这样把脉“创新”。
“全过程创新”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径?
科技创新,包含了从基础研究到创新加速,即“从0到10”的全过程。
“从0到1”是原始创新,是从无到有,难在科研本身的不确定性;
“从1到10”是科技成果转化,是突破堵点,是产教融合,难在外部变量的不稳定性;
由此看来,“从0到10”的科创路更加不是一条坦途。科创成为名片的杨浦,如何探索打通堵点、难点?
答案是:转换底层逻辑、着眼全过程创新、树立全链条观念、打造科技创新新范式。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概念,至少应当包含4个基本要素和主体:前沿科学研究、应用技术转化、市场模式经营、政策引导支持等相互衔接、相互支持、相互配套。
“从0到1”,前沿基础研究是基石。这方面,杨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杨浦高校人才济济,云集了包括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一大批重点高校院所,是上海乃至全国优质科技成果的“聚宝盆”。
“我们环高校主动构建各类平台,让更多‘知识宝藏’更好更快地走出实验室,在市场找到生长的空间,解决裉节问题。”杨浦区科委党组书记、主任肖菁说。
为此,杨浦悉心布局了上海技术交易所、复旦智能产业研究院、理微医工交叉平台等功能性平台,解决资金的燃眉之急、成果的高效转化,“无缝衔接”不同企业的“大小”需求。
“从1到10”,为了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杨浦创新探索政府财政资金支持早期科研成果转化,加速科技、金融、产业的良性循环。
依托复旦大学来研发癌症诊断设备,明格(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功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继而走向市场惠及广大患者。近日,明格公司获得杨浦区政府一笔100万元引导资金支持,这将有助于企业未来持续融资和市场开拓。
明格公司获得的100万元引导资金,是杨浦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星火燎原”计划中首笔成功落地的引导资金。公司创始人邓寅晖说,该项目已于上海技术交易所完成资金首笔对外投资鉴证,同时吸纳社会资本投资100万元。
2022年9月,“星火燎原”计划由杨浦区金融办牵头启动,并设立“杨浦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引导资金”。杨浦区财政统筹首期1000万元专项引导资金,由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指导,上海全国高校技术市场有限公司作为受托实施机构负责计划运营和资金管理,制定投决制度。“星火燎原”计划把以往简单的政府项目扶持方式,调整为“市场投资+政府资助”相结合,明确“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导向。
“从1到10”,如何将基础研究阶段和创新加速阶段作为有机整体贯通起来?且看另一个例子。
2022创客中国上海市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智能科技专业赛答辩现场。杨浦区宣传部供图
汀树科技是一家专注于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小微企业,擅长为有特殊需求的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成立时间虽短,但汀树科技的成长速度飞快,在创业第一年就实现盈利,并在高手云集的“创业在上海”创新创业大赛上获立项。
在企业负责人杨爱俊看来,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开放的技术资源,缩短了企业的生长周期,“企业因业务特点长期有3D打印、板材切割、激光打标等需要”,幸运的是,公司所在的科技园背靠上海理工大学,各类实验室和技术设备都会向园区小微企业开放,为初创企业解决了不少成长的烦恼。
事实上,“鼓励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高校进一步开放设备资源和技术服务资源,为小微企业和在校大学生提供创业指导”,早已写进杨浦区的发展规划里。
如果说过去深化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是“1.0版本”,促进学城、产城、创城“三城融合”是“2.0版本”,那么现在杨浦正着力推动的“校区园区化、园区社区化、三区一体化”就是“3.0版本”。
“我们视创新为生命,充分尊重创新想法,全力保护创新热情。”肖菁表示,“杨浦的魅力在于营造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生态。”
相关链接:杨浦“创新之问”(下)|激发新动能,科创策源引擎如何点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