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文化| 体育

这里曾住着“72家房客” 沪百年天后宫重新开放

2023年04月14日11:55 | 来源:解放网
小字号

这里曾住着“72家房客”

——百年天后宫重新开放的背后故事

■本报记者 唐烨

2022年底,苏州河畔又多了一座人文遗产——历经百年风霜的天后宫,在苏河湾绿地重新亮相。建于1884年的天后宫,曾是上海历史上规模最大、形制最全、规格最高的妈祖建筑,是近代上海对外交流史上的一处重要之地。后因种种原因,天后宫部分部件被移到别处,其余落架保留。为让这座历史建筑重新矗立在苏州河畔,很多人付出了努力。静安区在2019年启动了天后宫保护工程,历时3年多修复,才有了今天重新与世人见面的天后宫。为记录下这一难忘历程,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文物局)聘请专业摄影团队,拍摄了《百载重光·文化赋能——上海天后宫·慎余里》专题纪录片。该纪录片昨天首映。

住在神庙里的人

20多年前,摄影家郑宪章在拍摄苏州河选题时,无意间走进了一个不起眼的门洞,揭开了一段尘封多年的历史。这里就是天后宫,当时住着“72家房客”。

郑宪章说,我当时进去一看,整个建筑风貌破坏得不是很厉害,很多砖雕、瓦片都保存得蛮好,特别是古戏台部分保存得很好。他发现,天后宫里面住了好多户人家,有的是卖棺材的,有的是卖小商品的,有的做蟋蟀笼子的,还有一户住在戏台内的人家,很是神奇。

他想到戏台内的人家看看,但人家觉得是自己的生活,不想给他看。他就软磨硬泡,一直跑去和人家聊天。“磨了一个星期,那户人家的阿姨终于让我进到戏台内看了。”

那家当时有个正在准备考高中的女儿,住在戏台内后来搭的阁楼上。那天,女孩坐在阁楼上,将一块板揭开给郑宪章看。原来,里面是一个保存完好的藻井。藻井是天后宫最华彩的部分。

郑宪章当时激动不已,就像开宝一样,一块板一移,看到一个华丽的藻井。“当时很暗,我打了闪光灯拍。藻井里面都是金色,带着反光,非常夺目。”他按下快门,拍下了这一刻,后来照片刊登在了杂志上,配的标题是《神庙里的百姓》。

20多年过去了,天后宫复建后,郑宪章与当时住在这里的老百姓被邀请来参观。那个住在藻井下的女孩,现在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

“香山帮”工匠营造

上海天后宫始建于1884年,由苏州“香山帮”工匠营造,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殿堂式古建筑。

上海社科院上海史专家郑祖安教授说,1860年前后,上海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对外交流的重地,官员出国办理洋务取道上海时,缺乏一个固定、安全、舒适的落脚点。于是,在1879年,由出使俄国大臣崇厚奏请清廷,要建造一座天后宫。初建成的天后宫占地4亩多,中轴对称,由南向北进入,分别有门楼、戏台、东西看楼、中央大殿、寝殿,两边还有钟亭、鼓亭。“规模之大,可称全沪之冠。”郑祖安说。

天后宫保护项目设计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曹永康说,天后宫的门楼、戏楼和看楼,由砖砌与木梁相融合,是当时建筑结构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表现。

当年的设计者对空间布局的拿捏恰如其分。如,戏台两侧有看楼,看楼内有外挑走廊和花式木栏杆,人们能站着看戏,也能坐着喝茶。戏台栏杆被设计得比较低矮。曹永康说:“道理很简单,演员在戏台上表演,观众当然希望尽可能看到演员更多的全身形体动作,所以栏杆被尽可能做矮,但可以确保基本安全。”

修复工程获高评分

随着岁月更迭,逐渐断了香火的天后宫,曾作为办公室、学校校舍、难民收容所及居民楼等使用。1980年,大殿移至松江方塔公园内,门楼前两只石狮子被移到了豫园门口。2006年,为配合城市建设,对原址仅存构件进行落架保护。

2016年,天后宫修复前期工作启动;5年后,天后宫戏台正式进入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修复内容为门楼、戏台和东西看楼,已形成相对完整的四合院落。

在整个修复中,难度最大的工程之一,是对戏台内的螺旋形藻井的复原。戏台的穹顶,是一个巨大的圆形木制藻井,由16个螺旋形的花板,一层一层挑上去构建,下面的人会看得眼花缭乱。藻井由700多个木构件组成,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榫卯和斗拱技艺,即不用钉子,便将木头连接搭建到一起。

为保留天后宫建筑的精髓,修复团队和施工团队,特地请来了古建筑木作非遗传人和经验丰富的香山匠人,带领团队完成了天后宫戏台修复的砖雕、木雕、灰塑等传统工艺的施工。

整个项目竣工验收,最终得到88.6分的优秀工程的高评分。

留住城市记忆,讲好苏州河故事

“现在的天后宫并不完整,被移走的大殿,通过在绿地广场中央以安装柱础的景观形式重现,以提示原有大殿的位置,保留住城市的记忆。”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陈宏说。

如今,距离天后宫100多米处,是充满海派风情的石库门建筑慎余里。慎余里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上海通和洋行设计,设计风格与工艺代表了当时上海石库门民居的标杆水准。修复时,特地保留原有的“双开间一厢房”的建筑格局,利用原来的建筑材料,本真还原了清水老砖墙、实木窗与水刷石的传统工艺。

修复后的天后宫、慎余里均位于去年底开放的上海苏河湾万象天地内,成为保留上海城市记忆的地标。

(来源:解放日报)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