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食堂精准服务,托起幸福“夕阳红”
上海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做实做细适老化改造,打造大城市居家养老样本
作为老龄化十分严重的超大型居住社区,上海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近年来始终以“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为工作重点,以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为目标,在党建引领下有效凝聚多元主体、发挥资源优势、激发社会活力,积极开展基层治理精细化实践探索,科学布局网格、精准为老服务、信息数据赋能,紧扣时代特征、贴紧群众需求,系统做实“底线民生”“基本民生”“质量民生”,不断深化社区食堂精细化建设,持续增强社区老年人获得感和幸福感。
科学布局织密网格,实现养老服务持续增能
彭浦新村街道是上海最早一批老式工人新村,现有户籍人口12.2万,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5.5万,老龄化程度高达45%,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街道在33个居民区开展社区需求调研,统计结果显示,“助餐服务”成为老年群体三大最强烈服务需求之一。街道直面需求,探索基层治理措施,积极推进以社区食堂为主要形式的为老助餐点布局建设。
完善设施布局网格。以党建五级网格为抓手,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多元主体,深入挖掘社区资源,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先后建成运营5家社区食堂,涵盖辖区范围内东、中、西三个区块,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网格完备、覆盖广泛的社区为老助餐服务体系,为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增能助力。社区食堂单店日均供餐能力(含早中晚三餐)达600客以上,满足周边社区老年人和特殊群体的用餐需求。
推动规范运营管理。5家社区食堂统一采用“街道建设、委托专业运营”模式,分别由两家餐饮企业负责日常运营。通过管理标准“统一标识”“统一培训”“统一评价”等“三统一”,实现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实行菜品定量制,对食材的数量、种类进行规定,避免高钠、高胆固醇食物,确保膳食搭配营养均衡。将适老化微更新改造融入食堂大环境,提升老人用餐安全感、便利性和体验度。
建立精准服务档案。制作《彭浦新村街道为老服务手册》,整合政策、设施、服务“三张清单”,做好供需对接和服务引导。坚持“政策找人”“服务找人”原则,有效管理并运作“智慧养老平台”,为辖区老人建立个人精准档案,从基本情况、生活状况、社区参与情况、享受政策状况等多维度为每位老人精准“画像”。以“画像”为基底,细分为老服务群体,实现“政策找人”,提高服务资源与服务需求匹配效率,打通为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坚持标准化示范建设,研磨出90条标准
探索标准化体系。2019年,街道申报社区食堂服务标准化项目,被列入“上海市民政局标准化试点示范(实验)点”。依据《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结合社区食堂餐饮服务工作实际,经多方研究编制形成《彭浦新村街道社区食堂服务标准体系》。体系共涵纳90个标准,其中国家标准31个、行业标准9个、地方标准3个,自建食堂标准46个,覆盖社区食堂服务、管理、安全等各环节,覆盖率达到100%。作为全市首个社区为老助餐服务领域的标准化试点项目,2021年4月该项目顺利通过上海市民政局专家组验收。
全面贯彻统一执行。《社区食堂服务标准体系》从人员配置、原料采购、加工过程、产品质量、就餐环境和监督检查等方面建立起更为精细化、规范化的指标体系,推动为老就餐服务更高水平高质量。街道邀请专家集中授课、动态宣传和研讨、开展技能培训等,促使社区食堂员工全面掌握标准化基础知识及各项标准内容。食堂员工对照标准自查、食堂主管抽查、街道监督检查,通过多级监督机制,提高标准的执行力和执行率。开展标准体系及标准实施的自我评价及用餐人员的满意度测评,不断优化完善标准制定及流程设置,守牢“前端的满意、后端的安全”。
推动健康食堂建设。在社区食堂设立健康角,摆放体重秤、血压计等健康监测设备,提醒就餐人员关注身体指标的变化。设置健康书架,购置各类平衡膳食与营养健康书籍供就餐人员阅读,专门印制一套宣传手册,供就餐人员自由取阅。为了让就餐者更直观地认识每道菜品的营养标签,引入“红绿灯餐盘”模式,老年人通过不同颜色的餐盘,选取适合的菜品。
“抠住”安全大前提,升级社区食堂服务环境
体验提升可感知。立足标准体系建设,全力避免以往老年人去社区食堂就餐可能遇上“不友好”“不安全”的因素,确保每个细节都更友好。堂吃时配备适老化餐具,碗底有防滑垫,勺子有防掉手环;定制了底盘稳固、坐面可左右旋转的椅子,老人们坐下起身都不用搬挪凳子;进门时有残障坡道,配备有轮椅适用餐板;服务人员全部经过相关急救培训,能及时处理老人发生噎食等情况。
菜品留样可追溯。每日菜品由专人逐一采样,每份取样100克,分别盛放于消毒后的餐具中,密封后存储在单独冰箱里。这套名为“留样”的操作,是在国家《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和《食品卫生规范》的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社区食堂“自我加压”全面执行。所有食品原材料和制作过程统统实行可追溯,确保食品安全,让老人们吃得放心安心。
服务精准可宽心。5家社区食堂均对照新标准持续提升服务管理水平,统一标识、服装和餐具,将后厨视频同步移至就餐区域大屏幕上,随时接受用餐老人监督。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要求,社区食堂确保每天提供不少于11种膳食搭配,每周不少于25种食材,确保每餐都有红肉、水产类、禽类、豆制品及绿叶蔬菜,尽量避免含有过多饱和脂肪酸及胆固醇的食物,尽量避免过多高钠食物。结合老年人保健及饮食习惯考量,进行更科学的配餐。
数字赋能社区治理,进阶“更懂你”智慧食堂
食堂建设更智慧。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普惠多样的原则,街道借助第三方专业力量,以大数据、物联网等创新性技术为契入点,积极探索推进智慧社区长者食堂建设,通过引入新版信息数字系统,整合增加营养分析、在线点餐、精准补贴、多元支付、食安检测、资金监管等功能,全面提升助餐送餐服务能级。
支付选择更多样。开通人脸身份识别、人脸支付、扫码支付等功能,实现“刷”“扫”支付,提供敬老卡、社保卡等多种支付选择,更加安全便捷。迄今为止,彭浦新村街道已逾2万名老年居民申领了就餐卡,可以在社区食堂吃饭或申请送餐上门。
安全保障更透明。提升食品安全检测,建立菜品溯源、菜品留样、农残检测三方面过程监测。实现“明厨亮灶”,让食品制作过程更加透明化,后厨视频同步在就餐区大屏播放,实时接受就餐老人监督。
营养分析更科学。设置食物的营养数据,依据菜品的净料配比和烹饪方式分析菜品营养,结合每餐菜品摄入量,生成营养标签,从而实现营养精细化管理,食堂可根据各类营养标签,调整餐配,优化老人的营养搭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