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中国企业讲述中国故事|一路领跑国际市场的机器人公司,掌门人“炼”的什么内功?

记者 龚莎
2022年12月07日16:01 |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小字号

党的二十大擎画了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报告提出,到2035年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科技强国的总体目标。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需要付于行、见于效。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壮大,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创企业活跃于国际舞台之上,成为展现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名片。   

为展示中国企业敢为先锋、创新突破的探索精神,从11月开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与人民网上海频道开辟专栏,报道中国科创企业的发展故事,挖掘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共享经济等领域的中国企业案例,共话中国科创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2016年,人工智能迎来大爆发的红利期。正如李通所说,自己赶上了“好时代”,成了行业里第一波乘势而上的“守株”人。

试错与锚定

“选择机器人方向完全是兴趣使然。”早在中学时期,李通就展现出了极强的动手能力,大学七年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他之后在机器人产业化领域抢占先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008年,李通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顺利进入微软,成了一名技术员。本可顶着世界五百强企业光环躺平的他,两年后毅然决然选择了跳出自己的舒适区,与机器人“并肩作战”,李通说:“我一直梦想改变世界。”

同年,上海闸北老区一个一室两厅70平米的毛坯房里,李通和3个合伙人凑了20万启动资金,创立了上海擎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自此,团队开始探索机器人产业化应用的各个方向。

然而,彼时的机器人市场还是一片空白,“去工商注册的时候,人家都搞不清我们到底是做什么的,每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顶着各种未知的压力,李通的“四人小组”成了这条新赛道上的“孤勇者”,实现了从无到有,从0到1。

“教育机器人、创客机器人、各种项目都尝试过,但只够勉强养活自己。”经历了三年的试错与探索,李通最终瞄准了服务型配送机器人这个赛道。“机械的事交给机器人,让人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李通希望,以后的机器人,不再是实验室里的高端设备,而是与老百姓生活融为一体的,能切实帮助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帮手”。

扩张与锤炼

2013年,擎朗智能旗下的轨道服务机器人“小朗”问世,迈出了人工智能赋能餐饮业的第一步。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云启资本在商场里“邂逅”了送餐机器人“小朗”,立马投资了李通的公司。他笃信,自己的机会来了。

“当时的人工智能产业正处于大爆发时期,正是因为大环境的影响,才能遇见‘伯乐’。”2016年,擎朗智能发布了明星产品送餐机器人“peanut”,完成了云启、松禾3000万的A轮融资。

拿到了投资,解决了钱的问题,可量产后的机器人要怎么“走出去”?“还是那句话,这么新的玩意儿,你能卖给谁?”这一头的李通一筹莫展,另一头正加速扩张的海底捞,也在积极探索如何为过重的人工成本“减负”。

“我们的产品,更多以租赁的形式对外出租,这比养人便宜得多。”除了价格优势,李通还从其他几方面,深入剖析了客户的具体问题,“餐厅的传菜员,每天负责的工作,高频且重复,老板也不会因为你传菜传得好给你加钱。”既没难度,也无法实现自我价值,可替代性强,晋升机会小等多方面因素,直接导致这一工种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很多工人上午拿了钱,下午就跑了,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与海底捞的相互成就,成了业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开启了送餐机器人的“扩张”之路。“发展进入快车道是大势所趋。”李通直言,公司成长迅速借了时代的东风。

然而,送餐机器人的确能大幅降低人工成本,但餐厅复杂的环境和顾客多元的诉求,对机器人也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相较工业机器人和医疗机器人,送餐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十分复杂,要求更高,这也促使我们不断地进行技术更新与改良。”

不止餐饮业,李通的机器人“帝国”还将触角伸向了医疗、酒店等各个行业。在服务机器人领域,擎朗一路领跑全球市场。

资本是逐利的,扩张不是目的,商业价值的体现才是终点。“资本市场从来不缺从‘0到1’,难的是在‘1’后面加‘0’。”李通说。

“很多高科技的创业企业在把产品推出后,在市场化过程中受阻,不是他们的产品不成功,而是在市场化过程中,对整个市场的判断,市场资源的利用以及对消费者的理解不够。”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张维炯认为,擎朗智能的服务机器人是很新且极富技术含量的产品,但这样的产品在市场化过程当中,也会碰到一些问题,“首先,它能否给客户带来价值和产品本身价位的高低。其次是产品需要亮点,也需要考虑生产成本和市场需求量的动态平衡;更重要的是,在产品市场化过程中,需要好的推广团队解决渠道等问题,这关系到整个公司的运营模式。”

求稳与苟住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加速了全球经济的衰退,餐饮行业首当其冲,最先应声倒地,一并搅乱的,还有李通的商业布局。

“利用机器人无接触的特性,我们研发了医疗消杀机器人,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们支援了许多消杀机器人去往一线,为支持抗疫出自己的一份力。”在消杀机器人屡获战功后,擎朗接二连三地受到资本的眷顾,完成了几次数亿级融资。

2021年,面对大环境的各种不确定性,投资市场遇冷,李通选择了战略调整。

“2022年上海本轮疫情发生之后,中国消费市场断崖式下跌,擎朗快速调整,缩减了国内市场投入,快速增加了海外市场投入。疫情期间,海外市场增加了200人。 战略调整、业务重组可能会带来部分人员流失,但人员流失并不代表公司发展减速。”李通毫不遮掩地表示,2022年,擎朗智能的业务量仍以近两倍的增速逆势上行。“面对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企业的韧性,直接体现在其抗风险能力的大小,深耕周期短,且回报率高的项目,只是换种思路做企业。”

在李通看来,战略调整后的部分业务收缩是一种求稳。“调整方向去到更有潜力的市场,收缩盈利受限的业务,就是求稳。求稳能避免不必要的消耗,在特殊环境下,往往是‘剩’者为王。”

浸淫科技领域多年,李通深知,资本是驱动科技创新的原动力,是带动整个产业提质升级的“无形大手”。而在资本退场后,企业的自我“造血”功能成了续命的关键。

目前,擎朗智能的国际市场销售量已超过公司总销售额的60%。张维炯发现,在疫情背景下,很多饭店对机器人的需求有所改变,于是擎朗积极寻求国际市场,“现如今,在不断‘耕耘’下,擎朗智能已开拓了6大业务区域包含北美、南美、欧洲、亚太、中东及非洲,遍及全球600多个城市及地区。

拆解与重塑

十年磨一剑,站在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李通不怕将自身打碎,再重塑。

如今,擎朗不断扩张国外的商业版图。“以前我们出口的技术与产品大多都是贴牌,现在你在国外看到我们的产品,一定印有‘KEENON’的标识,这是品牌国际化的重要体现。”

提升品牌认知度是第一步,精耕已有的“良田”,做到垂直领域的头部,也很重要。

“越发达的地方,劳动力越昂贵,对机器人的需求就越大。”李通坦言,现阶段,公司整体业务全球占比国外已超国内,在人力成本高昂的海外市场,智能服务机器人正在逐步填补劳动力不足的空缺。“尤其在餐厅,送餐机器人的需求仍处于‘喂不饱’的状态。”

“应该说,擎朗在商业化过程当中,还是非常成功的。”张维炯期待,中国有更多像擎朗这样的企业,为中国甚至全球提供更多的价值。

“未来,随着全球人力成本逐渐提高,人工智能机器人还将进军更多商业领域,向更多传统行业渗透,创造更多的服务场景和更新、更优质的服务体验。”李通说。

(责编:龚莎、金煜纯)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