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惠强:服务业插上数字“翅膀”,将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在生产力发展进入到新技术时代的当今,上海服务业发展出现新的趋势和新的动态。当前,中国已经进入服务经济为主的时期,而在上海,服务业占全市GDP比重已超过73%,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
仅从数据来看,如此大的体量,服务业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如何服务好服务业,增强服务业凝聚力,使其为上海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近日,人民网上海频道专访了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会长郑惠强。
以下为专访实录——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会长郑惠强
人民网: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成立于2005年底,当时上海为何要成立这样一个联合会?
郑惠强: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是一个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性、枢纽型社团组织,成立于2005年年底。关于成立这样一个组织的原因,我曾经请教过创会领导。当时中央领导到上海视察,对上海的工作给予了很高评价,同时也指出,上海的服务业是“短腿”,还需要继续努力。市委领导对这一问题非常重视,随即组织力量进行调研。发现全球知名的大城市对服务业都非常重视,在GDP占比都超过50%,乃至于60%、70%以上。而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当时服务业占比的差距还很大。
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考虑到服务业是覆盖面比较宽泛的一个行业,为了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 上海决定成立这样一个组织,定位就是跨行业、跨领域、综合性、枢纽型。可以这么说,当时,上海为了呼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学习国际知名大都市的成功经验,顺应城市服务经济为主产业结构的发展需要,而诞生了这样一个社会组织。
人民网: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包括哪些行业协会、学会及骨干企业?
郑惠强: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的覆盖面非常广,目前拥有包括184家行业协会、商会、学会等社会组织在内有1242家会员单位。其中大部分为企业,国企、民企、港企、外企都有。覆盖了金融、信息、科技、商务、生产、公共、专业服务等多个领域,基本囊括本市服务业的各个行业。联合会内设17个专业委员会、5个实体机构和4个功能平台机构。近年来,在会员数量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注重发展了一批著名企业,包括独角兽企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和行业头部企业。会员单位的质量伴随着数量增长而同步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联合会组织的一大特色,是拥有184个社会组织,其中大部分为行业协会。为什么这么看重行业协会呢?我认为,行业协会是市场经济体系运行和实现社会有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平台和支撑。行业协会在提高市场配置效率、协调行业利益关系、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加强行业诚信自律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协会汇聚了不少业内专家和业界领袖。服务业的行业特征是覆盖领域宽、类别多,那就更需要行业协会这样的平台和支撑,更需要聚集这些行业精英,使联合会的组织架构更丰满,服务能力更强大。可以说,行业协会是联合会的组织优势和特色,也是联合会的金字招牌和靓丽名片。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会长郑惠强
人民网: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成立十多年来,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
郑惠强:联合会秉承“服务企业、服务会员、服务社会”的办会宗旨,奉行“搭建平台、汇聚资源、提供服务、助推发展”的工作方针,以“主动服务、真诚服务、有效服务”以及“广交朋友、海纳百业、包容千家”为服务原则,通过汇集社会优质资源,对接政府公共服务,充分发挥跨界融合、异业联盟、学科交叉的独特优势,重点聚焦于高端、新兴、专业服务业的创新发展,为上海持续增强服务业能级发挥应有作用。
联合会曾经举办过很多品牌活动,包括一些高端论坛。比如,福布斯静安南京路论坛、徐汇创新发展论坛、陆家嘴金融产业论坛、海南未来产业园高峰论坛、长三角养老产业协同发展论坛、长三角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赛,等等,特别是连续举办了十届的上海创意博览会,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也提升了联合会的声誉和口碑。联合会经常组织联谊活动,受到会员单位广泛好评,如“秘书长之旅”“红房子沙龙”“走进企业服务会员”“企业家摄影沙龙”等,为会员单位提供良好交流平台;坚持走访制度,到会员单位调研,了解实情,增进联系,寻求合作;建立专报机制,发现典型案例,分析共性问题,提炼政策建议,以《专报》形式向市委市政府领导反映社情民意;编撰专业刊物,每年发布《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白皮书》《上海物流年鉴》《上海现代服务业标准汇编》,以及出版现代服务业“五新”100 例系列丛书,等等。
近几年,联合会以竭诚服务会员单位为主线,以创建功能平台为抓手,在推进长三角服务业一体化发展、服务业标准制定与认证、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训与鉴定、服务业大数据应用等方面积极作为,实现了服务要素的高效组合和协同创新。特别是创建了若干功能平台取得了一定实效。比如,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合作创建“标准创新发展中心”,组织行业协会和企业开展服务业标准的制定、研发、评测、培训与实施,通过行业联合与跨界,将标准化工作由传统服务业的产品领域扩展到服务、管理、生产经营等领域,形成一批团体和企业服务标准;创建“培训中心”,充分发挥联合会行业协会联合体和企业集聚优势,以获批的“上海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以及“专业技能社会评价组织”等为平台,整合会内外培训资源和力量,聚焦服务业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等领域,推进技术技能项目的开发、培训和评价,得到了广大会员单位积极响应和参与;创建“大数据中心”,通过提供具有行业针对性的数据全链路服务,积极助推服务业加快实现数字化转型。这些功能平台,运行以来已名声在外,取得的成绩令人刮目相看,得到社会各方的广泛好评,不少机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主动提出加盟或合作,并给予了资源提供等实质性支撑。
之所以花功夫创建功能平台,是基于这么个认识:一个社会组织要有活力和生命力,仅有体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得具备服务功能和服务能力。对联合会而言,要真正为会员单位做好服务,就需要有功能平台,需要有服务资源。只有具备了足够的工作载体和功能平台,联合会才能真正展现跨界融合、异业联盟的综合实力,真正发挥资源分享、互利共赢的独特优势,才能切实兑现为企业、为会员、为社会服务的郑重承诺。事实上,功能平台的应运而生、顺利推进及其发展前景,既反映了政府和社会对联合会工作的大力支持,也充分证明了我们依托功能平台,服务企业、服务会员、服务社会的路子走对了。由此,也彰显了联合会在探索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的过程中,走近了市场,赋加了能量,增强了本领,使得联合会的功能、作用,乃至凝聚力、亲和力都得到了明显提升。
人民网:近日,《上海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简称《规划》)发布,对于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下一步的工作开展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郑惠强:《规划》围绕强化“四大功能”、深化 “五个中心”建设,为今后五年提出了聚焦发展“五型经济”、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服务变革跃升,促进新兴服务繁荣壮大,描绘了新时期“上海服务”品牌战略发展新优势的美好蓝图。《规划》中有不少亮点,比如数字赋能,提出要把数字牵引作为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当前,中国已经进入服务经济为主的时期,上海服务业占全市GDP比重已超过73%,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当服务业成为主要产业,经济增长速度必然持续下降,任何国家没有例外。那是因为服务具有三个特点,即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是面对面、人对人、同时同地。所以长期以来服务业一直被认为是低效率的。如今我们进入了数字时代,数字连通了服务和消费、融合了服务和制造,服务业低效率局面有望改变。借助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和网络空间,服务业可突破“时空同步”、“同时同地”界限要求,在服务制作成本没增加、边际成本又不高的同时,服务对象可以扩大无数倍,使规模经济变得极为显著。服务业插上数字“翅膀”,将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鉴于网络和数字技术正在改变服务业基本性质这一事实和趋势,联合会深刻认识到数字牵引已成为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今后五年我们将更多关注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和城市数字化全面转型。更多地动员和引领广大会员单位,依托超大城市海量数据、市场规模和应用场景优势,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服务业全方位赋能、带动服务业整体性转变、助推服务业态和模式革命性重塑,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步伐,为上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发挥联合会应有的作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