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的《民生访谈》节目中,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邓建平不遗余力地宣传垃圾分类。转眼一年过去了,邓建平又在直播间谈起了老话题。这次,他分析了上海垃圾分类一年间的新特点和新挑战,通俗而言,可用“加减乘除”来概括。
加,体现在资源化利用实现增量。据统计,截至今年5月,全市可回收物回收量6266吨/日(同比增长89.2%),湿垃圾分出量9796吨/日(同比增长58.9%),有害垃圾分出量3.1吨/日(同比增长18倍)。同时,资源化利用效率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浦东黎明湿垃圾厂为例,产沼量从50立方米/吨提升到80立方米/吨,产沼发电量达到140千瓦时/吨以上。
减,体现在干垃圾处置量减量,为15351吨/日(同比下降25.4%)。垃圾填埋处置比例下降,从41%下降到20%。
乘,体现在垃圾分类社会效益倍增。市民垃圾基本养成分类习惯,居住区垃圾分类达标率从2018年的15%倍增到90%。
除,体现在环境污染点大幅减少。撤桶并点、定时投放后,住宅小区环境改善;废物箱减少后,道路公共场所环境卫生保持良好;处置设施污染物排放也有明显下降。
目前,全市已有10个区评选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垃圾分类示范街镇达135个。“在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垃圾分类工作任务依然艰巨。”邓建平说。比如:针对流动人口的垃圾分类宣传还不够,单位分类达标率低于居住区,个别垃圾清运车辆还存在“跑冒滴漏”等现象。此外,节假日延长投放时段、误时投放点管理、志愿者撤离后续管理等社会关注的问题依然有待深化研究,寻求突破。
邓建平表示,今年,上海垃圾分类工作逐步由攻坚战转入持久战,居住区(村)和单位分类达标率力争达到95%,示范街镇力争达到85%以上。还要完善两网融合体系,完成6000个可回收物服务点、170座中转站和10座集散场标准化审核。并培育一批功能型资源化利用项目,确保低价值可回收物出路稳定,实现全覆盖回收、全品种利用、全口径统计。
在处置能力建设方面,据介绍,上海今年计划新增干垃圾焚烧能力2000吨/日,干垃圾焚烧总能力达到21300吨/日;新增湿垃圾集中处置能力1450吨/日,湿垃圾就地处理能力500吨/日,湿垃圾处理总能力将达到7000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