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打通全面小康“最后一公里”

2020年06月19日13:46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调研,从柞水木耳到云州黄花,当地特色扶贫产业背后凸显的是党中央一贯强调的产业扶贫的落地落细落实。

扶贫这个词已经说了很多年了,其背后的意义深远非凡。自近代以来,我们国家历经了千辛万苦才能逐步“站起来”。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想法一直萦绕心头。伴随着40多年来的中国飞速发展,一些内生性的矛盾也日渐凸显。西部等一些偏远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依然还很低,如何更快的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起携手奔小康,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新的发展难题。

记得小的时候,笔者所在的学校定期会安排捐款,作为支持我国扶贫事业的一项举措。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也逐渐发现,其实扶贫光靠“输血”是远远不够的,治标不治本;扶贫必须依靠当地人的自力更生,合理利用当地特产、特色进行“造血”才能真正解决贫困问题,才能真正拔掉贫穷的根。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地或许有优质的药材,或许有独特的美食,或许有特色的旅游景点。每个地方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这样,我们的产业扶贫才能真正对上路。不然,即便是有了好的产业,如果相邻的村、乡、镇等都一窝蜂地上同样的产业扶贫项目,很容易就会产生内耗。从长远看,这种做法是为了追求短期收益而不顾长期效益,必然对扶贫事业不是一件好事。因此,我们必须回到贫困的根源上去找寻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这两者之间可以切合的点。前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到了哪种程度,后者在当地能不能提供对应的产品或者服务,是否能长期提供,后续维护的成本是多少,需要多少人力物力等资源支持,前后两者应当如何具体配合等。

产业扶贫的想法很好,但能否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扶贫成果,既考验扶贫干部的聪明才智和锲而不舍,也考验当地贫困户对美好生活永不放弃的期待和向往。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只有我们全国各族人民都手挽手齐奋斗,肩并肩奔小康,坚决啃下最后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硬骨头,利用产业扶贫打通“最后一公里”,美好新生活和美丽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

(来源:南翔镇 陆武彬)

(责编:实习生、轩召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