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推改革、爱较真,在沪代表委员硬核履职

巨云鹏

2020年05月28日16:03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受疫情影响,今年的全国两会格外短。5月27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闭幕。按日程,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也将闭幕。

两会即将结束,但作为“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全社会的高浓度关注并未散去。近十天的热搜榜上,明星轶事少了,关于代表和委员建议、发言引发的讨论变多了。

“建议高铁票改签允许两次”“上海36位代表联名建议推广分餐制”“建议知网对国内用户免费”……

围绕代表、委员们提出的一个个议题,互联网上腾起一轮轮热议,有力挺、有吐槽、有误解、有争论,也引出一个大家长久谈论的话题——“代表、委员应该怎么当?”

在上海,有5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和1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每年两会,都会和他们相遇,他们怎样工作,如何履职,在会场上坚持什么,想要改变什么?且让我们认识其中的几位。

改革,是一种常态思维

■张兆安代表在全团审议上发言。

5月22日晚7点,一场特殊的采访活动在北京饭店举行。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驻地,4位来自上海的全国人大代表走进此次会议新闻中心设置的视频采访室,在“云端”接受各地记者采访。

采访主题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该领域专家,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张兆安代表第一个出场。

一开口,他就抛出“惊人”观点:“希望把自贸区一些政策延伸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有可能的话,把示范区直接纳入自贸区范围内。”尤其在服务贸易方面,可以有更大作为,比如示范区内,外资是否可以办医、办学或开免税店。

示范区划进自贸区?是否有些“大胆”?这样的话出自张兆安之口,一点不奇怪。

记得第一次拜访他,是在上海社科院,谈的也是长三角,一个小时,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来龙去脉、现实意义讲的清清爽爽,印象最深的,是他关于学术研究的看法,大意是,“做研究、提建议,一定要实在,直击要害,搞花头没意思。”

2018年全国两会,张兆安首次提出将“长三角一体化”提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全国两会,他提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要解决行政壁垒问题。涉及国家重大改革举措的建言,在他口中,像谈平常家事。

就像今年谈到示范区和自贸区时,面对镜头,他不假思索,“示范区建设,应该有两大任务,一个叫深化改革,就是制度创新;还应该有一个任务,就是扩大开放。”

“在大的开放背景下,假如能在示范区把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进一步结合起来,示范区发挥的示范功能肯定会更强。”在他的意识里,改革并非总是石破天惊,更应是一种常态化思维。

长三角示范区地处沪苏浙一市两省交界处,“三地都有自贸区了,上海是第一个。假如把自贸区扩大开放政策延伸到示范区,把示范区作为自贸区一部分,对自贸区建设是不是也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听他这么一说,一些看起来大胆的举措,其实是顺其自然的思考。

示范区的扩大开放,是在跨行政区域载体上扩大开放,做这样一种尝试,对全国区域协调发展、跨区域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示范作用将会进一步显现出来。张兆安说,“若有这样的尝试,示范区作用可能比想象中还要大。”

较真,是人民代表的底气

■樊芸代表。

上海富申评估咨询集团董事长樊芸是这两年上海代表团最受关注的代表之一。因为她爱较真,总说大实话。

“有些上市公司高管拿了几百万到一千万的年薪,就是不分红,我们对他一点办法也没有。”

“证券法定格处罚只有60万,解决不了问题,像赵薇割韭菜赚了几十个亿,不止一项罪名,加起来才罚70万!”

“我去年提出顶格处罚力度不够,现在即使提高到两千万元顶格处罚,与上市后带来的十几个亿、几十个亿收益比较,还是有人会铤而走险,建议一旦发现作假,严格执行退市制度!”

她语速飞快,对有问题的人、公司,不回避、不客气,指名道姓、一针见血。这是人民代表的底气,也是她个人性格的锐气。

对樊芸代表的线上线下采访,一共只有4次,每一次,她对问题单刀直入的态度都让人印象深刻。

去年,“割韭菜说”大热,记者们来到上海代表团驻地对樊芸围追堵截,面对“长枪短炮”,樊芸对已说过的话题热情不高,反而讲起她调研脱贫攻坚时的遭遇。

安徽一处农村,返乡青年在山上开了农家乐,不远处山下的农家乐年收入颇丰,但青年自家一年进账寥寥,整个村子也都不富裕,原因是上山的路太窄,游客不方便。

路窄且难修,是因为刚好在两个地市交界处,两地都不愿“投资”。樊芸自己联系推动村民集资修路。但山下村子不配合,仍旧难成。“你们要不要一起去看看?”樊芸唏嘘之余,现场直接招呼记者们和她一起调研,帮助解决难题。

这几年,她对财政预算报告刨根问底,对各部委官员“毫不客气”反映问题,在媒体眼中,这已是樊芸代表的履职“标配”。

她的较真,也体现在采访中。去年两会,因为一些表述,半夜1点多钟,她还在微信回复东弟提问,逐句修订,力争让每句的表达都清晰。

面对樊芸,不做功课的记者会没有底气,没有做好工作的公仆也会心里打鼓。人民代表,就要为人民说话,这个简单的逻辑,在樊芸代表身上体现的很深刻。

追问,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今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一共举办了4次线上发布会,致公党中央委员、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邵志清代表参加了3次,关于长三角示范区、民法典和上海市城市“一网通办”“一网统管”。

三场发布会,他的发言有同一个指向,提问题——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对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在他看来,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方面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不仅是区域间规划不协调,还存在区域间标准不统一,区域间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形成等问题,“比如上下游水污染治理,利益怎么协调、责任怎么分担、如何构建相应的补偿机制,首先要有规划,这是第一步。”

对于民法典中个人信息保护,他建议在保护有形的物理空间隐私的同时,也要保护虚拟网络空间隐私权。大数据时代,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刻不容缓,比如采集到的人脸信息如何保护?在公共利益中,可以合法利用,同时必须严惩非法滥用采集信息的行为。

对于一网通办,“还是要在高效、便捷、精准上发力,比如说办车辆年检,在我脑海里,就是我不要动,所有事项你都给我办好了,现在完全可以做到,所有手续办好了,你把那两张证寄过来,我出个快递费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这是精准的含义。”

不断提问、追问,不满足于眼前的成绩,提出更高要求,希望更好水平,这是邵志清代表接受采访时最鲜明的特点。

27日,就民法典草案中的侵权责任,东弟与他交流,谈起网络侵权案件中用户和平台等各主体责任,他打了个形象的比方,“一个人买了菜刀去行凶,商店要不要承担责任?如果卖的是管制刀具,又该怎样承担责任?”

“网络时代,传播快而广,一旦发生侵权,影响呈指数型、爆炸性增长,如果不对平台适度规制,潜在的危害巨大”,他对民法典这一编中对网络侵权责任主体的认定十分肯定,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法条原则比较明确,但具体实施还需要更多细则。是不是可以把实践中比较好的做法,上升到基础性规定呢?”

希望像邵志清代表这样的习惯性追问,多些更多些。

法治,是信仰和理念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吕红兵委员,是很多媒体人的老朋友,仅在大江东工作室以及所属的人民日报社,就有很多记者和他相熟。

作为律师,吕红兵对法治有真诚的追求。

今年2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全力做好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定》紧急出台,授权上海市政府可以就防疫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

在征求意见阶段,吕红兵一口气提出15条意见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他说,这个《决定》是贯彻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重要举措——“抗疫”,也要依法依规,规范有序,有条不紊。

“律师的初心是什么,就是以精湛的专业服务,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就应该是公平正义守护者,和检察机关一起,各司其职,为人民法院公正裁判,提供事实和法律依据”,去年两会的“委员通道”,他说,做律师,就要秉持法律信仰、坚持法治信念,对委员履职来说,也是如此。

今年赴京参加两会前,吕红兵一口气发给大江东工作室7个文件,均是他打算提交的提案,内容包括完善我国医药储备法律制度,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社区主体及相互关系法律制度,完善《行政复议法》,完善我国应急征用法律制度,完善食用野生动物刑事立法,完善传染病疫情防控信息报告、预警和公布法律制度,完善医务人员权益保护立法。

其中医务人员权益保护的内容一经报道,就迎来了广泛关注。与政策倾斜不同,他想在法律上给医务工作者最实在的支持和保护。

法治,是一种方法,一种习惯,一种追求,一种责任。

又是一年两会闭幕,代表委员们离开人民大会堂,返回各自岗位。肩负人民重托,不仅是荣誉,更是使命。我们期待,新一年里,代表委员们走得更深入,倾听更多民声,了解更多民意,继续较真,把责任担当落到实处。

(责编:陈晨、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