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熊芳雨5月24日报道:看演出、逛展览……文化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疫情期间人们“宅”家抗疫,精神文化生活移到“线上”,带火了“云直播”“云展览”等新方式。对于这样的新趋势,文化领域的委员们也带来了他们的建议。
委员建议大力发展博物馆“云展览”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珠关注到了“云展览”这一公众需求,他连连点赞,博物馆“云展览”依托数字网络和融媒技术,将文物和展览搬上云,多维度展示传播绚丽多姿的文化遗产,是当下和未来创新融合文博线上线下服务,更好满足公众需求,也是推动文物资源活起来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珠
“博物馆’云展览’将进一步发挥优势禀赋,迎来变革。”刘玉珠委员说,为推动博物馆“云展览”更好发展,需要从这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要加强博物馆“云展览”的总体设计和顶层规划,在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规划建设中,将博物馆“云展览”作为重要内容纳入。
二是要加大经费投入,推动博物馆“云展览”建设,支持博物馆传统展览资源数字化、“云展览”知识生产与传播等工作,让优质展览和文物资源的“上云”常态化、机制化。
三是要加大科技支撑,支持“云展览”相关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突破博物馆传统展览数字化采集,“云展览”知识生产与呈现、知识获取与按需传播、个性化定制与交互式体验等方面的技术瓶颈。
四是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博物馆与融媒体平台、信息技术企业合作,加强高端、复合人才培养,推动博物馆资源开放共享,共同建设“云展览”体系。
五是要探索“云展览”质量反馈评价机制,通过整合网友、专家、媒体等反馈渠道,建立不同层次和性质的“云展览”评价体系和推广矩阵,对于具有较高艺术性观赏性或线上线下有效融合的优质“云展览”项目,加大推广普及,引导业态良性发展。
将文物纳入免税项目,让“失物”早日回家
一场优质的展览涉及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重量级的展品。全国政协委员、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今年带来的提案,就关系到“漂泊在外”的文物。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 1840年至1949年的一百余年间,我国大量文物艺术品流散海外。在全世界47个国家218个博物馆中,中国文物艺术品数量达167万件,而海外民间藏中国文物艺术品数量更是这一数字的10倍之多。
然而进口环节的高税率成为文物回流的重要障碍,造成了文物“有家难回”。据介绍,依照当前政策规定,当文物以行邮方式进境时,依据《进境物品进口税税率表》须缴纳20%进口税;当文物以货物方式进口时,除须缴纳0%—6%不等的关税外,还须缴纳13%的进口环节增值税。
全国政协委员、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
全国政协委员万捷认为,回流文物作为历史上因各种遭遇而流散海外的中国文化遗产,本质上是“失物回归”,不应征税。此外,促进海外文物回流,扩大文物市场供给,也可以激活文物市场。因此万捷建议,对原产于中国的文物艺术品予以零税率,鼓励流失海外的文物“早日回家”。“流失海外的珍稀文物的’回家’,关系到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文物不只是见证历史的’藏品’,更是国家和民族精神血脉的传承与延续。文物也只有扎根于自己的文化土层中,才能展现出真正的魅力,最好地发挥传承历史文化、滋养民族精神的价值功能。”万捷说。
通过艺术加强“疫后”国际文化交流
有了好展览、好展品,如何让中国的好故事让全世界都听到,也是政协委员心中所牵挂。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前不久创作了雕塑《使命》,为新冠肺炎疫情中担当“使命”的90后战疫者立碑。今年两会,他带来了“通过艺术加强疫后的国际文化交流”“加强红色题材精品创作”“制定美术馆藏品分级标准”等提案。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
作为一位世界知名的艺术家,全国政协常委吴为山认为,应注重通过艺术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抗疫故事,消除误解,增进理解,共同发展。为此,他提出了三大建议:阐释好中国抗疫故事背后的中国理念;通过经典作品有效深化国际文化交流;积极扩宽对话途径,拓展文化交流渠道。
吴为山强调:“我认为应加强与世界各国著名文化人士之间的交流,特别是加强与那些了解中国、对中国有着深厚感情的人士交流,以他们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拓展、加深与世界的沟通,使中国文化在更为有效的渠道和平台上更好地传播。在交流传播的方式上要深入研究‘线上’的特性,充分利用好线上的独特性及其不可取代性,进行广泛而生动、深刻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