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终会褪去,但教育不能简单回到从前,而是应该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深入推动面向未来的教育变革。”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受疫情影响,全国3亿师生完成触网学习。汪小帆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既成为一次宝贵的线上教学实验与实践,更对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我国教育革新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汪小帆看来,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是深入推进不断线教育变革的基础保障。他建议,以“新基建”为抓手,做好面向教育应用的基础设施条件保障工作。
深入推动面向未来的教育变革
汪小帆说,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同疾病和灾难的斗争史。学校肩负着传承文明的神圣使命,历史上的瘟疫,曾经意味着校园的关闭和教学活动的暂停。得益于过去几十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与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众多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尽管在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时临时关闭了校园,却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线上教学活动,这是载入全球教育史册的划时代事件,人类从此开始迈入不断线教育的新时代。
汪小帆强调,在这场挑战面前,我国教育界积极应对,开展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线上教学活动,学校的精心组织、教师的认真准备和学生的积极参与等都值得充分肯定,其中涌现的大量创新案例更值得总结和发扬。疫情终会褪去,但教育不能简单回到从前,而是应该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深入推动面向未来的教育变革。
关于高等教育变革,汪小帆委员谈了几点想法:
首先,坚守大学使命。大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是为了让年轻一代更好传承人类文明并创造更为美好的人类未来。这次的疫情褪去之后,绝不意味着教育教学改革的终止。作为人类文明的灯塔,大学需要考虑新常态下的高等教育如何更好面对未来挑战。
其次,重塑教育理念。今后,需要更为深刻地认识到,学校教育不分课堂内外与校园内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应该深度融合。线下与线上教学各有千秋,固定的教室在相当长时间内依然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场所,却不再是唯一的场所,每一门课都可以拥有更为广泛的“教室”。
再次,变革教学模式。近年来,随着慕课的兴起和技术的发展,全球开发的在线课程数量和质量以及参与的师生数量都在不断提高。但总体上看,大学主要还是依赖于线下的课堂教学。这次的大规模线上教学是受疫情影响迫不得已采取的举措,在开始线上教学前,对网络环境、学生适应能力、教学效果等,大家普遍表示了担心。然而,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线上教学顺利进行并且成效显著。不少教师综合利用多种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有些教师把家中书房布置成了立体的教学实验与互动空间。许多教师改变了对于线上教学的认识,不再坚持“只有教室里面黑板面前的教学才是课程教学”的观念,而是体会到了线上教学的灵活性、扩展性等优点。随着网络和增强现实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线上教学的现场感也会不断增强。
最后,重构学习方式。这次线上教学对于学习方式的最大触动,就是学习是可以突破时空限制的。随时随处的学习将成为新常态,每个人只要努力都可以实现无缝的终生学习。当然对学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需要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学会专注听讲和参与讨论,努力提升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
做好教育变革的基建保障工作
汪小帆委员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其中就包括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等。
他认为,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是深入推进不断线教育变革的基础保障。建议要从教育是最大的民生角度,以“新基建”为抓手,做好面向教育应用的基础设施条件保障工作。同时,建议各个学校在今后的校园建设中,充分考虑未来教育的需要。
考虑到不少学校缺乏专业力量,建议教育部门统一出台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并加强指导与服务,促进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教育”等能够在更大范围形成共识并加快推进。
汪小帆认为,在线职业教育不会完全取代线下培训,但是会推动职业培训的深度改革。
他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确实会有越来越多的技能培训可以通过线上方式来实现,甚至是以比线下更好的方式来实现,而且可以让更多的人以更为方便的方式参加培训。但是,终究还是有不少技能需要通过线下培训的方式完成。更为根本的是,我们应该倡导有温度、有伦理、有情感的技术和技能,而教育是人点亮人的事业,面对面的交流学习、潜移默化的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