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海5月20日电(记者沈文敏)近日,中国校服产业研究中心发布了《2019中国校服产业白皮书》,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校服发展的历史、现状,分析了校服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建议,并对校服产业的未来趋势做出了预测,填补了目前国内校服产业相关研究的空白。
校服一直以来被称为“学生的第二层皮肤”。这件与学生肌肤相亲的衣服也使得校服这个行业因具有教育属性而不同于传统的纺织服装行业。对于学校来说,校服不仅仅是一件服装,更是教会学生礼仪的一种重要的途径。本次白皮书中也提出,发挥校服的育人审美功能,是中国校服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未来,校服将不再仅仅是学校的管理工具,更重要的,是学校礼仪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和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代表着学校的形象和学生的精神气质。美感是从小熏陶的,是需要后天引导和训练的。因此,未来学生对得体、美观的校服需求将更加旺盛。
校服的育人审美功能是校服区别于普通服饰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要实现这一功能,却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此份《白皮书》提出,当前困扰着中国校服产业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政策环境各地冷热不均、价格限制和采购机制的不健全等是制约校服发展的主要因素。
关于校服行业存在的这些问题,早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民革中央《推动校服优质供给,杜绝劣质校服》的提案中便有提及。该提案也被一些媒体称为是解决校服问题的“金药方”。其中建议,校服行业需要“破除壁垒打造公平的营商环境,让校服优质供给更畅通”、“重视校服美感和舒适度,让公众满意度自然提升”、“深化校服质量协同管理,让‘毒校服’无处遁形”。据悉,教育部对此份提案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将针对校服质量、安全、采购等问题开展专项调研,了解政策落实情况,努力让学生放心,让家长满意。同时,市场监管总局也将全面排查清理地方保护,防止排除、限制校服市场的竞争。
今年,由于全球疫情的爆发,国内的纺织服装行业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服装行业的一个细分领域,校服行业也不例外。当前,随着国内疫情的逐渐稳定,“后疫情时代”中国的校服产业该如何发展,也是校服行业从业者比较关心的一个话题。
《白皮书》显示目前95%的校服企业为小微企业,这些企业对于风险的抵抗能力弱,受到疫情的冲击较大,因此,从另一方面看,本次疫情或许可以加速校服行业的品牌化进程。未来,规模化、品牌化的经营可以打破传统校服的生产模式,促进校服行业建立更为完善的标准规范,是校服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