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源性疾病和遗传性出生缺陷: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出击”

国妇婴黄荷凤院士领衔团队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20年05月19日22:54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人民网上海5月19日电 (龚莎)遗传出生缺陷是指出生时就有的结构、功能或代谢上的异常。先天性心脏病、神经管缺陷、唇裂和腭裂、唐氏综合征、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苯丙酮尿症先天性听力障碍等是目前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较高的几种疾病,出生缺陷将伴随患儿的一生,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根据原国家卫生部发布的《2012年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的数据显示,各类出生缺陷在我国新生儿中发病率约为5.6%。除了传统意义的出生缺陷,还有一类迟发性出生缺陷,主要包括成人期的代谢、心血管疾病乃至恶性肿瘤,如高血压、糖尿病,临床上将这一类疾病称之为发育源性疾病。这两类疾病对于个体的生命健康和我国人口质量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5月19日,在2019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下简称“国妇婴”)黄荷凤院士领衔团队的项目——“发育源性疾病和遗传性出生缺陷的机制研究及临床精准防控”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据了解,该项目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出生队列和配子/胚胎发育机制研究,对发育源性代谢性和心血管等疾病的传代机制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并在临床上进行预警和转化应用,提高了出生子代的安全性,将疾病起源从胎儿期前移至配子和胚胎发生阶段,创建的“配子源性成人疾病”学说,为源头防控慢性疾病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并针对慢病高危人群和遗传病家系,创建发育源性疾病的早期防控和遗传性出生缺陷的临床精准防控两大技术体系。

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出击” 阵地前移为病患家庭送去福音

“在发育源性疾病概念及类似PGT(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等相关技术出现之前,针对上述出生缺陷的诊治,一般在新生儿出生后才开始。”该项目负责人黄荷凤院士介绍道,“然而大部分的出生缺陷及发育源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手段有限,治疗效果往往难以达到家属的预期。为此,我们的研究团队将研究重点设置在疾病的早期防控和阻断上,从胚胎时期便着手进行干预。”早在多年前,黄荷凤院士团队就在973和863等国家重点重大项目的支持下,开展发育源性疾病的机制研究及遗传性出生缺陷的综合防控体系建设。

2016年2月,国内首例单细胞高通量测序联合核型定位PGD技术阻断多发性内分泌腺瘤(家族性甲状腺髓样癌)遗传的健康婴儿在国妇婴诞生;同年8月,国际首例基于NGS(下一代测序)的SNP单体型分型新一代PGD技术阻断成骨不全症(瓷娃娃病)母婴遗传的健康婴儿在国妇婴诞生;2018年9月,全球首例使用极体活检间接推测相应卵母细胞的染色体状态,并通过PGD技术阻断Leri-Weill软骨发育不良遗传的健康婴儿在国妇婴诞生;2019年3月,全球首例通过PGT技术阻断印记基因疾病Schaaf-Yang综合征的婴儿在国妇婴诞生……

近十年来,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人类疾病数据库等项目的不断完善,加上高通量测序为代表的遗传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遗传性出生缺陷的精准防控提供了极大的助力和支撑。“仅在国妇婴,目前就已针对300余种罕见病进行诊治,并成功阻断疾病的传递。”黄荷凤院士指出,随着单分子测序、长片段测序的出现,原先较难诊断并需要进行PGT干预的特殊病例/病种,现在也有了较好的解决方案,做到精准诊断。

记者了解到,黄荷凤院士领衔的专家团队已运用相关技术,先后开展了针对遗传性多囊肾病、X连锁嗜血细胞综合征、成骨发育不全、粘多糖贮积症II型、先天性无痛无汗症、多发性外生性骨疣I型、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等122个种类的237个家系的变异位点检测和变异的致病性分析。出生了阻断先天性重症免疫缺陷、SMA(脊髓性肌萎缩症)、遗传性甲状腺癌、地中海贫血、脆骨病、枫糖尿病、多发性外生性骨疣等家族遗传病的健康胎儿,其中部分病例为国内首次开展,临床和社会意义重大。

多方聚力技术创新 搭建精准防控“一体两翼”

发育源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遗传性出生缺陷的防控和诊治需要各个专科的专业处理,需要联合辅助生殖、产前诊断、妇产产科、新生儿科、小儿外科等多领域、多中心的协同配合才能给患者家庭提供最为精准的诊治。2018年-2019年间,上海市胚胎源性疾病重点实验室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出生缺陷与罕见病临床研究院先后挂靠国妇婴,形成了针对发育源性疾病和出生缺陷防控体系的“一体两翼”。之后,国妇婴又联合该项目第二完成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及全国近30家医联体单位,打造“国妇婴5G+遗传性出生缺陷和罕见病精准防控平台”,发挥协作优势,以期为全国更多地区的患者提供优质的生殖遗传临床服务。

“借助医联体及合作单位的共同努力,依托医院打造的‘国妇婴5G+遗传性出生缺陷和罕见病精准防控平台’,进一步打破地域限制,在全国范围内组建发育源性疾病和出生缺陷的精准防控网络,并最终让患者受益。”黄荷凤院士说道。借助该防控平台,患者在当地即可享受到同质化的临床诊疗,相关临床数据和诊治报告可通过云平台同步传输,由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实时会诊。今年1月,来自温州的陈先生一家便获益于该体系的搭建,为罹患罕见遗传并的新生儿找到了“生门”。去年12月,陈先生的妻子在当地医院顺利娩下一男婴,重2980g。然而,该男婴出生仅 10分钟后,医务人员即发现其肌张力低下,呼吸费力,随即被紧急送往ICU重症监护室观察。监护期间孩子出现呼吸衰竭、心肺骤停等症状。通过该平台的协作诊断,最终确诊新生儿罹患的疾病为罕见的Treacher Collins综合征。在明确疾病后,平台联合多家医院,同步开展针对父母及新生儿的治疗和再次妊娠的基因阻断,让这个家庭迎来了希望。

国妇婴5G+遗传性出生缺陷和罕见病精准防控平台不仅让患者受益,医院也可借助该网络,积累临床数据和样本,为构建广覆盖的罕见病精准防控体系提供支持。“事实上,遗传和变异相伴,我们在干预罕见病的时候,人们的基因变异照旧在发生,其发生速度比我们的干预要快得多得多,因此出生缺陷的精准防控、全周期防控永远在路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其实也占用了很多的公共卫生资源,从发育起源性角度进行解析和临床干预我们是看到了曙光,但是很多病理机制还有待我们去揭示,而这些是我们能进行更好地控制乃至攻克的前提。”黄荷凤院士说。  

(责编:龚莎、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