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浦东故事|面向全国公开招考党政干部

2020年04月20日17:45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导言】今年,我们迎来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而立之年的浦东早已“脱胎换骨”——从蛙声一片的浦东稻田,到高耸云天的“大厦森林”,再到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跑出的“上海速度”,令人惊艳的巨变,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今天起,人民网上海携手浦东档案馆推出系列稿件#30年·浦东故事#,随小编一起来感受浦东三十年的巨变。

浦东开发开放的成败,至为关键的是人才。1993年1月15日,上海各大报纸刊登了一则引人注目的消息:“浦东面向全国公开招考党政干部。”一时间,社会上议论纷纷,引起了全国从沿海到边疆所有省市,乃至东南亚、欧美等舆论的关注。日本NHK电台还专门派出了报道组,对这一公开招考官员的全过程作了跟踪采访。

浦东新区开展人才招聘

面向全国,轰动全国

浦东开发开放刚起步,上海就迅速认识到,浦东开发开放的成败至为关键的在于人才。因此,浦东开发办的领导决定向全国公开招聘40名党政干部。

1993年1月15日,上海各大报纸刊登了一则引人注目的消息:“浦东面向全国公开招考党政干部”。一时间轰动各界,社会上议论纷纷,引起了全国从沿海到边疆所有省市,乃至东南亚、欧美等舆论的关注。日本著名的NHK电台甚至还专门派出了报道组,对这一公开招考官员的全过程作了跟踪采访。

1993年1月29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对浦东面向全国公开招聘领导机构人员进行了报道

公开招考政府工作人员并不是浦东新区的首创。为什么独独浦东新区的这次公开招干一时成了人们的热门话题呢?

人们首先从公诸于众的招聘简章中看出其非同寻常之处:

其一,这次招考明确宣告打“中华牌”,报考者不受地域限制。也即是说,即使是不具有上海户口的全国各地人士,包括海归者,只要愿意到浦东谋求发展、施展才华的都可以报名。

其二,对应考者原来单位的所有制性质和本人的行政隶属关系、身份、编制等完全没有限制。不论你原来捧的是“金饭碗”、“铁饭碗”、“泥饭碗”,在这次考试面前一视同仁。

其三,这次招考的是真正的“官员”,不仅有科级的,还有副处长和副局长职务等等。一次招这么多各个层次的党政干部,在我国从未有过。

总而言之,这些规则放到今天看或许很平常,但在二十七年前,是巨大的创新突破。

让事实来证明,妇女的价值是不是应该用年龄来衡量

招聘简章发布两周后的早晨,天气寒冷,而上海海运学院门口已排起了长龙,咨询桌前人头攒动,围得水泄不通。现场报名者中经验证合格者有1265名,加上各省市来函报名合格的共计1814名。

对于副局长这个职位的竞争,专家们还设计了情景模拟测试这场别出心裁的考试。所谓情景模拟,就是要求考生以某局副局长自居,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用80分钟时限,批阅10件公文,听5次公务电话,接待5位来访者,并主持一场“无领导在场会议”讨论某个主题。这里面的要害,不仅是这位领导干部必须处理好自己职责范围内的日常公务,做到快节奏、高效率,并且往往要面对两难选择,做出随机决断。这可是动了真格的,在这种情景实践考试之中,一切花架子、漂亮话都无济于事,最终集中反映出来的只能是考生的整体素质、综合能力和务实精神。

九十年代,人们踊跃报名参加浦东人才招聘

经过前后三个月的考试检验,浦东新区正式录用了40名党政干部,上海户籍和外省市户籍人员各占一半,初录用的两位考生,一个是报名那天最早来到报考点,领到1号准考证,铁了心要投奔浦东的女同志;另一个是领到了最后一张准考证的男青年。两人的年龄,也恰好是七名初试者中的最大和最小。

有趣的是,那位领到第1号准考证的女报考者叫王婉如,是一位插队贵州的上海人,已年近45岁。她凭着自己的刻苦奋斗,从团支书一直升到省团委书记,后来又上大学,毕业后任省教育学院副院长。那么,她为什么要丢下副厅级待遇报考浦东新区的副局长呢?

王婉如在面试时说:“我已经快45足岁了,作为一个妇女,到这个年龄差不多该打上句号了,何况我已有的待遇也够知足了。然而我不甘心受传统的支配,我希望通过这次考试来衡量一下自己已有的地位是否真是合格的,一名妇女干部的最后十年是否注定无所作为的。如果我有幸被录取,我一定付出自己的全部心血,让事实来证明一名妇女的价值,是不是应该用年龄来衡量的。”

浦东新区人才交流中心(2017年摄)

这次全国招聘的招考过程严格执行了“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在招考进行的每一步骤中,始终体现出浦东海纳百川、招贤纳才的胸怀与热忱。后来,这种招聘模式也得到了传承和沿用,他们中绝大多数人也在后来的工作中表现十分出色,为浦东的开发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责编:严远、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