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街串巷20余年,看这个全科医生如何成为健康“守门人”【我们的30年·见证】

2020年04月12日23:17  
 

在浦东,活跃着一大批全科医生。他们走街串巷、进村入户,当好居民健康“守门人”。

杜兆辉,便是全科医生中的代表人物。在浦东这片热土上,他与社区居民朝夕相处20余年,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乘势而上,为全科医学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在浦东屡创“纪录”

32岁,成为上海最年轻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2013年,带领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首批医学院校附属基层医疗机构,开创“中山—潍坊”教学门诊模式;2014年,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建立全科医生实训中心,并取得全国首个培训考核系统专利……这些年,杜兆辉在浦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纪录”。

1998年,从安徽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杜兆辉,进入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从门诊到深入社区“走街串巷”,从老年病房到家庭病床,社区医院的工作琐碎而细致。杜兆辉依稀记得,刚工作那会儿的夏天酷热难当,他骑着自行车到居民家中,挥汗为卧床患者换药;忙完一整天的诊疗后,又义务为行动不便的九旬老夫妇送药上门。

正是因为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以及对基层医疗发展的深刻见解,很快,杜兆辉从普通的家庭医生提升为全科团队队长、老年护理病房负责人……杜兆辉发现,社区“看病难”这一问题备受社会关注,那么瓶颈在哪儿?杜兆辉发现,多次排队缴费就是大家“吐槽”的一个点。“能不能像餐厅一样,患者也来个先看病后交费?”经过仔细研究,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04年创新性地提出“先诊疗、后结算”的门诊优化流程,该流程成为新一轮医改在全国推广的模式。同样的,为更好地管理居民健康档案,杜兆辉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又率先为近6万社区居民建立了动态电子档案,涵盖核心健康档案、诊疗记录以及儿童保健、计划免疫、肿瘤防治等公共卫生服务信息。

2007年,杜兆辉成了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全科医学是全新的产物,要让老百姓真正接纳、让医务人员真正投入,就得不断学习。”为此,在拿到复旦大学公共卫生管理硕士学位后,杜兆辉继续攻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全科医学专业博士。

在提升自己的同时,杜兆辉不断为社区卫生机构创造平台。作为浦东新区重要薄弱学科建设(全科医学)的带头人,他的目光更多地放在了区域、行业的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引领。2013年10月,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挂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搭建起社区医、教、研发展的新平台,该模式成为全科医生执业后培养的上海社区模式。

那一年,上海首批规培全科医生毕业生,有8名选择了潍坊。“我们把二十分之一的毕业生都招至麾下,我称他们是‘黄埔一期’。”杜兆辉介绍,这批学员如今已经成长为中坚力量。

在浦东看到全科医学未来

“刚工作时,我有些困惑和迷茫。在社区医院工作,仿佛能看到30年后的自己。”1998年时的杜兆辉,和其他学医的年轻人一样,渴望进入“大医院”,希望有一番“大作为”,在社区工作,曾有一点“不甘心”。没想到,全科医生时代很快就来临了。

杜兆辉笑称自己是“夜大”毕业的全科医生。2000年,上海市新一轮社区卫生改革启动,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踏上工作岗位两年、身份还是社区医院内科医生的杜兆辉,经过理论与实践技能培训后,正式转岗成为全科医生,“成为全科医生的那一刻,原本心中的那一点遗憾与不甘,完全消失了。”

干出一番事业的杜兆辉,曾多次表达坚持在全科医学一线工作的决心。2013年,杜兆辉被提任为浦东新区医疗机构管理中心副主任,他向组织提出请求:“工作重心仍想放在社区”。2015年,管理中心副主任一职面临转正机会,杜兆辉却出人意料地婉拒了:“我还是想留在社区”。去年,在新区新一轮大调研期间,区委组织部根据民主推荐、个人能力素质等考评结果,再次将杜兆辉列入提任名单,但他的回答依旧未变:“我想继续坚守社区卫生一线。”

坚守在社区、专注于全科医学,是杜兆辉的初心。“我赶上了全科医学在中国发展的最好时代。在浦东,我看到了全科医学的未来。能用毕生所学奉献给最适合的岗位,就是我最大的自豪。”杜兆辉说。

浦东对全科医学的支持在何处?杜兆辉印象深刻的,是2014年浦东新区出台的“卫生八条”,通过倾向性的奖励,使新区农村化地区全科医生及其他一线医务人员的收入得到显著提高,此举吸引了大量医疗人才来浦东“落户”。随后,上海其他几个区县也相继效仿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一线医务人员的政策。

2013、2014年,浦东又连续两年承办了东方家庭医生论坛,来自世界各地的全科医师集聚浦东,共话家庭医生的未来发展。而起源于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实训基地,也早已走出社区,不仅被复制到浦东的金杨、合庆、惠南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且开始在上海乃至全国复制推广,北京、江苏、山东、广东等地已经建立起近70个全科医生实训基地。

如今,离开了工作近20年的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杜兆辉带领上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上演一场“加速跑”。他请来恩师孙晓明教授坐镇,在潍坊、上钢分别开设家庭医生工作室。

家庭医生和全科医生有什么差别?面对抛出的问题,杜兆辉解释,不同的称呼对应的是不同的角度:对于社区居民来说,需要家庭医生来关注家庭的全健康管理;对于“全科”医生来说,需要掌握全面的医学及健康知识。杜兆辉又以“分级诊疗”中全科医生的角色举例,并形象比喻道:分级诊疗就像一个“手掌”,五指为专、掌心为全,专为全之延、全为专之融;掌根是疾病的原点,掌指关节是专科与全科的分界。“而我的工作就是好好夯实掌心的厚度和温度,让其与五指的配合更成熟灵活,最终形成能托住健康的大掌。”他说。

目前,上钢新村街道每万人口拥有4.45名家庭医生,高于本市3.5名的基准线。未来,浦东全科医学将如何发展?在杜兆辉看来,家庭医生发展将从“重量”转向“重质”,“专注于自己的岗位,并非只能坐井观天,国内外的新动态都可以成为我们克服瓶颈的法宝。”

去年,杜兆辉赴美国3个月,沉下心来,全面考察了当地的家庭医生管理模式。“中国与美国在技术上没什么差距了,但是美国家庭医生的服务模式和培养机制值得我们学习。”杜兆辉介绍,上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计划打造“前庭后院”的家庭医生门诊模式,前端是患者的全预约平台和健康管理区域,后端是“患者坐定、医生流动”的全科诊室。

“它应该是全程、连续、周期性的契约服务,医患有紧密的服务依从关系,不能随机来、随便看,诊疗前,患者有15分钟与家庭医生助理或护士的交流,再与医生沟通诊疗至少半小时。”杜兆辉在他的办公室里,描绘着自己心目中的全科医生诊疗。他坚信,全科医疗的未来将愈加美好。

(来源:浦东发布)

(责编:陈晨、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