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台《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

专业人士详解上海“公共卫生建设20条”

轩召强 邬迪 葛俊俊

2020年04月09日16:50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超大城市公共卫生建设事关民生福祉、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是一项极其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4月8日,正值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同时面临风险和压力之际,上海发布重磅文件《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目标是将上海建设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最健全的城市之一。

这份包含了四大方面、20条具体任务的重磅文件出台,将为上海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构筑起一道怎样的防线?“20条”又凸显出上海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的哪些亮点?8日,沪上专业人士对此予以详解。

建设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放在首位,有标志性意义

作为超大城市的上海,如何应对新发、输入性不明原因疾病的风险和挑战?在4月8日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副市长宗明表示,从这次新冠疫情防控实践看,应对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防控体系,只有防控体系坚强有力、防控指挥灵敏高效,才能更有效快速地应对重大突发疫情。 因此,上海 此次出台的《若干意见》中,将建设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放在四方面、20条具体任务的首位。高标准建设上海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承担起更灵敏、快速启动的 “指挥部”的作用。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表示,对于老百姓来说,上海的体系虽然“看不见”,但其实就在每个人身边。“这个体系,就在基层、在综合性医院,你如果拿放大镜看,就看清楚了。今天我们来复盘的话,第一波疫情的控制过程,正好是对体系的一次非常重大的考验。遍布整个上海的发热门诊,就是体系的第一个点,因为你生病了之后第一时间肯定是找医生,我们体系就启动了。”张文宏说,这次上海对公共卫生体系的更新完善,体现在新出炉的《若干意见》。他认为,此次抗击疫情积累的经验,有助于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公共卫生体系,包括建设更完备的发热门诊、发热哨点等构成更灵敏的网络。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教授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认为,《若干意见》中关于“体系建设”亮点频出,首先就是“建设集中统一、智慧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这里重点在于提到了“体系”,而不是过去仅限于卫生系统针对某一种传染病的一种卫生管理指挥体系,而是上升到整个要建设上海市民公共卫生中心,指挥权在市级层面。从这一点上来说,对于今后重大灾难的应急预期来说是有标志性意义的,是指挥系统的提升。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健康长三角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录法教授表示,指挥体系非常重要,这次上海提出来要建设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这是非常新的措施,未来不再是分离的状态,碰到大的事件的话,必须统一指挥。比如说提到平战结合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明确提出由市级定点医院,然后到区级医院和区域性医疗中心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个体系之前是没有的。

建立基于天气和气候的基准传染病预警预报体系,国内属首次

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发热门诊监测预警重要性格外凸显。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付晨介绍,我国在2003年“非典”之后就建立了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从2004年开始覆盖全国。“目前该直报系统主要覆盖39种法定传染病,但对于新发、不明原因疾病的监测敏感性仍有不足。”付晨表示,针对这一情况,上海已经从三方面对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进行了完善。

具体而言:首先,建立症候群监测系统,进一步提高监测敏感度。其次,研发公共卫生智能插件在医疗机构的应用部署。助力医疗机构智能化触发传染病报告的流程,提高传染病病例报告的准确性和报告率。第三,建立公共卫生“苗子事件”的报告机制。“将关口前移,防止‘火苗’变‘火灾’。”

此次《若干意见》中,对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付晨称,市疾控中心将从三方面完善体系:在现有病例监测、症候群监测基础上,完善基于大数据的综合监测系统,形成多点触发、动态灵敏的预警研判模式;完善公共卫生“苗子事件”监测信息系统,探索对于“苗子事件”的主动发现和风险预警;加强监测数据深度挖掘,基于人工智能开发传染病智能化辅助诊疗技术。此外,结合天气和气候的数据,市疾控中心还将开发传染病综合指数,开展传染病预警预报。

对于《若干意见》中提出建设协同综合、灵敏可靠的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刘中民教授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过去提到公共卫生监测,仅限于医院里的数据,而对于传染病,比如不明原因的发烧等症状并不是预报,而是根据实时发生的情况上报。现在要求建立预警体系,就可以实现对于传染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从而就可以构建区域协同的联防联控的预警系统。同时,《若干意见》还提出要建立基于天气和气候的急性传染病的预警预报体系,这就意味着把环境因素与疾病的发生结合在了一起,预测不同的季节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疾病,这在我国的卫生体系建设中尚属首次。

预防与医疗救治相结合,完善检测哨点布局夯实“网底”建设

对于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积极预防和有效应对同等重要。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认为,上海若想在未来打造更为专业高效化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首先就要健全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体系,不断完善体制机制。“目前上海已形成以市区二级疾控中心为纵向,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等为横向,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网底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体系。”吴凡表示,持续夯实网底建设,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的网络才比较健全。根据要求,上海将完善检测哨点布局,在全市已有117家发热门诊的基础上,增加建设182家社区服务中心发热哨点诊室,承担起对发热患者的筛查、登记、转诊、跟踪等工作。

刘中民教授认为,《若干意见》提出建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可以看出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目标明确:防控体系要国内领先、国际先进。这就体现了上海作为一座超大型城市,超前的布局和对标,而高质量、高标准则显示出了上海的能力、信心和底气。

刘中民表示,“建设定位明确、平战结合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这一点也是过去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当中所缺乏的。过去,对于传染病大家只把它当成一种疾病,那么就有病治病,没有“无病预防”的意识。而现在要定位明确: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平战结合。不是说等到病来了,我们再去想办法去治,而是要构成一个应急医疗的救治体系。 这就不单单是一个“治”的问题,也不单单是“防”的问题,还有一个“备”的问题。此次疫情发生后,我们的医疗储备明显不足。不单是专业人员储备,口罩等相应的物资储备也不足。所以“若干意见”里明确提出,要加强应急医疗就诊能力的储备,还要制定大型公共设施转化为应急医疗救治设施人员。我觉得最后一句表述得非常好,就是“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的预备役制度”,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提前布局。

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科技赋能打造“最安全城市之一”

《若干意见》中已明确,上海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科学搭建防控体系。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分区域、分等级评估公共卫生安全风险,方可实现应急工作精准高效,减少对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影响。

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表示,科学防控对科技储备能力和科技攻关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未来上海将择优布局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以及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医学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科技人才计划优先支持公共卫生领域的科研人员,加快公共卫生领域科技成果转化。

吴凡副院长认为,战胜疫情最核心的还是科技。科技赋能疫情防控,关键在于平时的布局和储备。重大科研设施和平台的基地建设,从基础到应用的科研项目布局,先进技术和领军人才的储备。有了这些以后,还要研究制定科技攻关应急行动指南和协同攻关机制,确保战时科技攻关指挥有序、行动协调、保障有力。

张录法教授指出,《若干意见》提到要对标国际一流、打造国际一流,上海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的城市之一,这个目标非常高。“最安全”其实是不容易的,现在在全国甚至全世界也很少敢提“最安全”,但是我们敢提出来到2025年,仅仅5年的时间。

他同时表示,智慧化贯穿整个《若干意见》。上海这几年一直在推“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这是上海的一大特点。“一网通办”其实很多地方也做过,像浙江的“最多跑一次”。但是上海“一网通办”不难,难在要“统管”,今年市委1号课题就是做城市运行的“一网统管”。“所以,我们的智慧新技术是贯穿其中的,每个块都有体现,这是特别新的。”

【新闻链接】

· 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

· 上海:到2025年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之一

(责编:实习生、金煜纯)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