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揭示长三角城市复工的另一面

2020年03月10日21:02  来源:上观新闻
 

截至2月25日, 长三角的浙江、江苏已有逾90%的规上企业复工,在全国GDP百强城市中,接近一半城市规上工业企业已复工逾八成,其中,长三角舟山、无锡、宿迁等城市是全面复工。但工信部同日也指出,中小企业复工只有30%。这两条信息表明,一方面规上企业复工情况良好,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复工远比想象中困难。

流动人口是指人户分离的人口(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主要从事建筑、运输业、进城经商、办企业、就学或从事各种第三产业劳动的外地人口。长三角流动人口几千万,仅安徽每年向苏浙沪流动的人口就达上千万。迁徙大数据提供了非常详细的流动人口来源地比例数据,将这些数据与2017年以及与去年同期数据相比,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经济“复活”的程度。总体看来,复工易,流动人口返回不容易,“满血”复工更不容易!

人口流动依然不足

通过选取长三角有代表性的城市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和合肥等6个城市进行研究。可以看出:

1、城市外来人口流入地前五个集中度非常高。2017年六个主要城市主要来源地人口集中度,占比都超过50%。以上海为例,上海是国际性大都市,其外来人口应该是五湖四海,但是,前五个城市盐城、南通、合肥、芜湖和泰州集中度很高,占比达到50.02%。2020年前五城市虽然变为苏州、南通、盐城、阜阳和淮南,集中度降到了20.4%,比2017年下降了一半多,下降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人口流动的限制。但是对上海众多来源地而言,集中度也不算低。可以预计,在人口流入恢复情况下,集中度还会进一步回升。合肥是另一个典型,2017年合肥的外来人口主要来源于合肥郊县、安庆、芜湖、亳州和铜陵五个地方,集中度达到92.72%。2020年最近一个月,六安、安庆、淮南、阜阳、滁州每天稳据前五位,仅是位次有所变化,五个城市流入了约52%的人口。

2、2020年上海苏州互为流动人口第一来源地。2017年,苏州和上海流动人口的第一来源地都是盐城。上海有超过13%,苏州有接近3成的流动人口来自盐城。两地前五位来源地城市中,各有两个是来自安徽,分别是阜阳和淮南,马鞍山和滁州,合计占比均超过17%。2020年,本来均不在对方前五来源地的两地,却互为第一来源地,流入比例都接近10%。而且这个趋势有强化迹象:1月28日,上海流入苏州占流出人口的11.82%,苏州流向上海占苏州流出的24.93%,到2月8日分别上升到23.12%和40.53%,到27日仍然保持28.24%和30.44%。这些数据从侧面反映两地人口流入的严重不足。两年多前排名第一的盐城,今年到沪流动人口不到4%,去苏州的也不到10%。

3、2020年省际流动比例远小于2017年。2017年,除上海和合肥外,其余4个城市的外省来源地全部是安徽,共有8座次(亳州4、安庆2、马鞍山、合肥),到了2020年,这个数字降为5座次(上海、滁州、马鞍山、阜阳、商丘)。削减了一半。如果除去宁波的阜阳和商丘,南京的马鞍山和滁州仅是有跨省之名,实质一直处于南京辐射范围内。据此推断,2020年省际流动比例远远小于2017年。2017年,南京流动人口的第一来源地为马鞍山,比例超过33%。2020年之后,第一流入城市变成了镇江。虽然周边的滁州和马鞍山仍然排在来源地的前五,但是两者加起来,只及南京流动人口的10%,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流动人口未能回流。2017年苏州的前五个城市里有两个是安徽的,但是2020年已经全部不在了。与之相关的是,安徽相邻的阜阳和亳州,却成为2020年互为第一来源地城市,两者各自流入人口中有超过20%来自对方。浙江也有类似,2020年之后,杭州的所有流动人口均来自本省。

复工的难度还有深层原因

按照惯例,春节后返程一般有三个峰值。一是正月初三之后到初七(1月31日)假期结束,是一个非常高的峰值;二是初八(2月1日)到正月十五(8日)之间,又是一个峰值,第三个峰值是正月十六(9号)之后的一周,再往后就是正常的逐渐递减的过程。今年由于新冠肺炎的影响,错失第一和第二个高峰期。以2月22日为界,人口流出大市安徽的亳州和阜阳,人口流出略超过历史同期水平,浙江人口流入略超历史同期水平。而江苏和上海,距历史同期水平仍有不少差距,说明流入人口的缺口仍在持续加大,对复工造成重要影响。个别城市的完全复工,并不能代表“满血”复工,流入“赤字”依然巨大。

1、距“满血”复工的流动人口尚有很大差距。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宁波和合肥6个主要城市人口流动,在2017年全年前五个来源地合计占比分别是50.02%、50.7%、62.59%、53.72%、69.56%、92.72%,具有非常高的集中度,2020年第一个月猛降到20.4%、29.7%、26.4%、28.5%、19.6%、52%。2020年的比例有的达到了2017年的一半左右,有的尚未达到。即使考虑到全年数据与一个月数据的差别,这个数字仍然是严重偏低。流动人口返回严重不足,规上企业复工可能还相对容易,中小企业复工就非常困难了。印证了规上企业复工良好,中小企业复工30%左右的说法。

2、流入人口不足制约了产业链同步回暖。2017年,安徽外出人口流向主要集中在苏浙沪三省市,合计为838.6万人,占全省流向省外人口的79.3%,流向三省市的人口分别占29.2%、27.0%和23.1%。根据百度迁徙大数据,2020年最近一个月,安徽流向上海的人口大致为流出总人口的15%,至少还有8%左右人口没有流出。上海作为龙头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产业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其复工与长三角城市之间休戚相关,最好是相对同步复工,一起“满血”复工,对经济影响才是最小。

3、“就地安置”和“舍近求远”凸显非常态。典型的例子是台州,2017年,台州流动人口占到宁波的32.48%,到今年,仅剩不到5%。原先是宁波第一来源地,现在退到第3位,说明一是有相当部分人口未能流出,二是未能流出当中,应有少部分在本地就业。宁波第一流动人口来源地变成了安徽的阜阳,在2017年时阜阳还未进前五,今年却实现逆袭。值得注意的是,宁波仅是阜阳流动人口外出的第4个去向城市,在年初时靠包车和专列等“硬核”措施,无意中成为宁波第一大来源城市。宁波肯下大力气“舍近求远”,进一步说明长三角大城市复工的回流情况不乐观。复工是一回事,“满血”复工是另一回事。中小企业“满血”复工,才算经济恢复了常态。

复工复产要有劳动力供给思维

复工才能复产。“满血”复工才能恢复完全产能。因此,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既要在短期想办法对中小企业金融纾困,又要加快流动人口返城规模,解决中小企业困境的长期问题。

1、尽快有针对性地加快流动人口回流。 “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复工”,两手都要硬。采取各种措施,降低各种阻碍复工的人为因素。建议实行健康码全国联网,针对低风险区开放流动人口返程,对中等风险地区,加快点对点方式返程。低风险地区人员经评估后可直接上班,中风险地区人员可进一步分类,对有风险的人员,执行14天隔离。到目前为止,已复工的企业绝大多数没有发生聚集性疫情,这说明改变工作环境和和注意生活方式,还是能够有效阻断疫情蔓延的。

2、金融纾困与人口回流相互配合。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企业生存条件异常困难,影响的波及面很大。因流动人口返回少,相关产业链难以紧密连接,大企业复工有难度,中小企业复工难度就更大。现有的做法是从财政、金融、社保方面给中小企业支持。但是“满血”复工也很重要,甚至比金融纾困更为重要。因为后者仅解决暂时困难,中小企业困难的长期解决,“满血”复工才是根本出路。

3、做好与疫情长期斗争的准备。目前国际上疫情增长迅速,大有超过中国态势。目前在疫苗研制出或者是天气转暖之前,由于国内和国际人口流动,不大可能通过短期经济“停摆”把疫情彻底消灭干净。因此,国家可以延长治疗承诺,即设定一个规定时间,在此之前一旦确诊未新冠肺炎的,给予治疗费用优惠。(上海社科院研究员 钱运春)

(责编:唐小丽、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