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日记

驰援武汉的每一幕 我这一辈子都会记住

2020年03月01日16:55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时间:2020.2.28

地点:武汉市中心医院

记录人:上海市青浦区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区精神卫生中心 李雪芳

1月24号,正值农历大年夜,万家团圆之日。当从微信上看到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临危受命,来不及和家人吃上一顿团圆饭,紧急集合,奔赴武汉疫情重灾区的消息时,我满怀着崇敬的心情默默祝福逆行的英雄们,祈祷他们完成使命,平安回家。同时心里也忐忑的想着,武汉的疫情那么严重,他们不害怕吗?如果是我,又会怎样?

随着疫情的进展和防控工作的需要,2月20日傍晚,我们精卫中心也受领了需要委派3名精神科心理医生驰援武汉的任务。

那天,刚吃好晚饭,我接到了中心领导打来的电话,征求我能否驰援武汉的意见,我一下没反应过来。说实话,虽然我早已响应中心支援疫情抗击的倡议,但是驰援武汉,好像有点突然。很快,一名党员、一名医者的使命容不得我有一丝的犹豫:“只要组织需要,我愿意!”“时间紧迫,今晚做好准备,明天就要出发”。“好的”。

放下电话,我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有对此去武汉的担心,又有对一下子远离家人和同事朋友的不舍,更有对刚出院且患有心脏病、高血压母亲的牵挂。母亲平时看病一直依赖我,这一走,归期不定,她怎么办?但是一想到武汉此刻正遭受着疫情的蹂躏,武汉人民和武汉的医院人员遭受着疫情的严峻考验,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磨难,却一直坚守着与疫情抗击,我的这点不舍又有什么呢?这样想着,心理也就释然了,这一晚,我睡得特别踏实。

从接到通知到踏上征程,不到24小时,我们3人和全市的47名同道,满载着上海人民的厚爱前往武汉这座曾经光荣而今疫情严重的城市。我们3个人是怀着不同的心情出发:汪晓晖副主任对武汉并不陌生,5年前曾参与过湖北“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的心理干预工作。她说:“改变的是岁月,不变的是责任和使命。”沈全荣科长,8年前曾以父亲的身份送女儿来武汉读书,这一次,却是以一名援鄂医疗队成员的身份再次来武汉。而我,是初次,在我的印象里,武汉是一座拥有绚烂厚重和人文底蕴的城市,自古就有“九省通衢之地”之称,一直想找机会看看传说中的武大樱花,没想这次到却以这样一种形式来到武汉,心里真是感慨万千,希望所有和我一样带着同样目的和任务的医疗队员的到来,能为武汉疫情的抗击,带来一片曙光。

怀揣着对武汉的憧憬,以及对疫情的担忧,我们顺利抵达武汉。在机场,我们受到工作人员的热烈欢迎。他们高举“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牌子,并齐声高声呼喊:“感谢上海医疗队。”我一下子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看看其他队友也都擦拭着眼眶。

在去宾馆的路上,我怀着好奇,打量着我心目中的武汉。昔日繁华热闹的大街上如今特别安静,家家店门紧闭,只有寥寥无几的路人在匆匆行走。萧条冷清是我对武汉的最初印象。我的心情无比沉重,同时也感受到此次任务的艰巨性。

一切安顿好后,我们马不停蹄参加院感培训。因为只有做好个人防护,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去投身这场疫情阻击战。为便于工作,男女队员集体理发,当原本一头乌黑的长发随着“咔嚓、咔嚓”的剪刀声,我的形象瞬间变成了“居委会大妈”,而我们却互相调侃称之为 “抗战头”。虽然心里很是不舍,但是和那些一直在疫情最危险、最严重一线的医务人员相比,和那些甚至倒在救治岗位上的白衣战士们相比,我的这点不舍又有什么呢? 

来到武汉整整一个星期了,看到我们所工作的武汉市中心医院的几千名医务人员,从疫情最初的艰难到始终的坚守,他们真正诠释着作为一名医者的使命与大爱,更激发了我,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心理卫生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我愿意和医疗队的其他同道一起,用我的专业知识和热情驱散笼罩在武汉人民心中的疫情阴影。到那时,我们摘下口罩,自由呼吸新鲜空气,再相约去赏樱花,吃上一碗武汉地道的热干面,那将是何等幸福快乐的一件事!

【专题聚焦】战“疫”日记——“我们一定能赢!”

(责编:严远、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