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普陀区前三批23位驰援武汉医护人员奋战“满月”  五个关键词记录不平凡瞬间

2020年02月29日16:59  
 

庚子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我们常规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

1月24日大年夜,区中心医院的王冬麟和刘金金作为上海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员极速出征。

1月27日正月初三,普陀区第二批增援武汉队员区人民医院的蔡文珺、杜丽平和区利群医院的董秋华紧随出发。

1月28日正月初四,普陀区另外18名增援武汉队员再次集结出征。

如今,他们23人已经在武汉奋战“满月”了。

一个月来,他们有的在飞机上迎来新年的钟声,有的在隔离病房里度过元宵佳节。对他们来说:

这或许是职业生涯中最艰难的一个月——工作量最繁重、工作方式最不方便、工作节奏争分夺秒;

这或许是对每日工作最无法预期的一个月——常有突发状况,常有紧急救援;

这或许也是最想念、珍惜家人的一个月——离危险距离最近,离开家人时间最长;

这或许更是最能感受到爱和力量的一个月——五湖四海的集结汇聚,沪鄂两地情深意长;

……

现在,他们工作生活是否安好?在当地工作和感受如何?且听他们从武汉前方传来的讯息。

关键词一● 忙 碌 ●

在武汉金银潭医院,普陀区中心医院的“王金”组合正式“出道”,他们也是最早来到武汉开展支援工作的。一个月来,两位“90后”小伙子最大感受就是,他们从陌生到熟悉,再从熟悉到笃定。看到病房里的重症病人越来越少了,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中都瘦了不少,但他们笑称自己“瘦身成功”,让家里人不要担心。

“王金”组合

金银潭医院的病人很多都是重症,没有家属陪护,他们包揽了很多工作:喂饭、喂药、翻身、擦洗、换衣、大小便管理……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一个班下来经常是连内衣都能滴出水来。而且戴着层层手套,操作也非常不灵活,幸好,凭着自身过硬的护理经验,他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现在他们已经习惯了忙碌的工作生活。

王冬麟在奋战一线救护患者之余,还兼顾了医疗队物资发放的任务,帮助清点登记物资,并及时发送到每一个队员手中。他说特别感动的一点是,他曾经护理的一位医生出院了。那位医生跟他说,等身体恢复好一点还要再返回岗位继续战斗。这些,都在不断激励和鼓舞着他。

王冬麟兼顾医疗队物资发放的工作

与他们一样忙得热火朝天的,还有普陀区中心医院的王雄彪主任。作为第三批驰援武汉普陀医疗队的“家长”,队员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彪叔”。彪叔的工作作风也是人如其名,非常“彪悍”,一周七天都在工作,每天两个病区来回跑,他说:“两个病区巡视一圈下来,一天仿佛就过去了,时间根本不够用。”除繁忙的医疗救治工作以外,作为临时党支部书记,他会定期组织召开党支部例会,听一听大家的想法。虽然工作很忙碌,但思想防线不能有丝毫松懈。他还从前线传来了新的消息:一是武汉三院收治的患者治愈出院率已经过半;二是空出的床位又从民营医院转入了120个病人;三是很快将有30个护士将要充实他们的护理队伍。这也预示着他们的归期还不可知,忙碌状态也还要持续下去。

王雄彪(左一)带领医疗组查房

关键词二● 坚 守 ●

为响应中央“应收尽收、不漏一人”的号召,普陀区利群医院吴要华医生所在的病区收治患者数量已经比一个月前翻了个倍,床位也由原来的60张增加到近100张。因此,人手紧张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为了能救治更多的患者,大家都恨不得能变身为“哪吒”,长出“三头六臂”。在这样的状况下,他们也从没叫苦喊累,而是默默咬牙坚持。

驰援武汉队员吴要华

普陀区中心医院的严萍副主任说,为了节约防护服,上班时间大家不敢喝水,每个人都穿着成人纸尿裤。刚刚开始的时候,穿上这一身装备连呼吸都觉得分外吃力,但一个月过去了,她已经练就了可以身穿“大白”套装在病房里“身轻如燕”、快速穿梭,工作连续8小时不停歇的“功力”。她说:“不要看照片里穿着防护服的我们很威武,但那种又闷又累、行动不便的滋味只有自己能体会。”

严萍与患者在一起

虽然不在危重病房工作,但是感染风险还是无处不在。曾有一位多发合并症的老人,插管过程中突然呕血,血液、痰液飞溅了严萍一头一脸,虽然穿着严密的防护服和隔离面罩,但是依然有巨大的感染风险。当时的严萍来不及多想,冷静专业地和战友配合妥善完成老人的治疗。后来,她才开始惊出一身冷汗。虽是如此,但第二天她又坚定地穿戴好那一套看似威风的装备,平静地走进病房。

关键词三● 用 心 ●

“寒冬终将过去,春暖花会再开”,这是写在普陀区利群医院护士高莉防护服背后的一句话。“为了鼓励患者,我们很多医护人员都写了!”高莉说道。面对疫情,患者会感到害怕、焦虑、无助,心理护理也是整个医疗护理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连日来,各种心理疏导举措在治疗中不断加强。高莉还协助护士长建立了“用心战疫”微信群,每天都有康复患者在群内“现身说法”,与医护人员积极互动,为在院患者加油鼓劲,为大家带来希望与曙光。下班后,高莉每次拿出手机都会看到群内留言爆屏,她笑称这是另一个“战场”。

疫情阻隔了相聚,但阻隔不了爱。病区里有位病情危重的老先生,唯一的亲人是被疫情阻挡在外地的女儿。因为没有手机,老人一直没能联系上女儿,情绪非常焦躁。而千里之外的女儿也同样担心着父亲。普陀区利群医院护士刘雯看出了老先生的“心结”,在征得护士长同意后,刘雯用工作手机添加了老先生女儿的微信,并当起了信使为他们“千里传音”。“接上话”的父女俩不禁潸然泪下,老人的情绪也平静下来,积极配合治疗。刘雯说:“这一个月感触太多,病魔无情人有情,能多为患者做一点就尽可能多做一点。”

刘雯和高莉在防护服上写祝福语

林舟是普陀区利群医院院感科的,到了武汉以后,为了提升大家自我防护意识,她很快在宿舍发明了“三区”划分制度,并得到同行认可和推广。每次,她都仔细为战友们检查防护服穿戴细节,把好大家防护“第一关”。在工作群里,她也是最热心的一位,当同事有什么需要时,她总是第一时间响应,及时提供可能的帮助。她说:“相对于护理姐妹们来说,可能我离危险比她们远一点,但我一定要用心为他们筑好安全屏障,让他们安全多一点。”

林舟在检查消毒洗手液

关键词四● 牵 挂 ●

普陀区人民医院倪力和薛莉菲的爱人都是一线医务人员,这次他们各自跟爱人驻守在不同的战场,共同为保护生命而战。一个月来,他们每天都会和自己的爱人、孩子通过视频“见见面”、“讲讲话”。倪力和他的爱人在离别之前达成约定,无论是深夜还是凌晨,上下班都要互报平安。因此,每天的“线上相约”,是倪力和妻子最盼望的时光。薛莉菲的孩子还小,透过手机屏幕,看着关切自己的丈夫和“天天都在长大”的儿子,她好几次都忍不住想要落泪。

倪力与爱人

薛莉菲和家人视频联线

普陀区人民医院的俞烽很少打电话回家。对家人,他总是报喜不报忧,但家人的支持,却给了他无穷的动力。病人得到治愈、某个工作流程得到优化、团队有新伙伴的加入,这些他都会与家人分享。可是,工作中的烦恼、身体的不适,他却从不提及。劳累的时候,只要翻开手机看看女儿的照片,他的疲乏便会顿时消失。“爸爸平安回家,战‘疫’必胜!”女儿的话语提醒他,一定要带好团队、完成任务、平安回家。

俞烽全家福

关键词五● 温 情 ●

蔡文珺、杜丽平是普陀区人民医院一起连夜奔赴武汉金银潭医院的一对“姐妹花”。远离家乡、生活不便、超负荷工作,杜丽平在适应克服的同时,一直为自己的“亲密战友”蔡文珺隐隐担心。因为,只有她知道,蔡文珺其实在出征半年前刚经历过一次手术。在武汉的这一个月里,她虽然每天吃药助眠,但仍然入睡时间很少。而杜丽平虽然看似乐观开朗,但她的软肋,就是家里那个一直对她颇为依赖的孩子。在看到儿子朗读写给自己的“家书”后,她不知道暗暗掉了多少眼泪。这些,也都被蔡文珺看在眼里,经常提醒她“别忘了睡觉前手机关静音”、“工作群里发新通知了”、“给你留了你喜欢吃的水果!”……同在异乡、身处一线的两人不断互相关心、鼓励,为对方打气,度过了最难熬的适应期。

驰援武汉队员蔡文珺和杜丽平

董秋华是普陀区利群医院医疗队中唯一一位在金银潭医院工作的队员。刚开始,本就内向的她心中难免觉得孤寂。金银潭医院“南3”病区的姐妹们发现后,主动关心她。元宵节当天,病区护士长还为她送上了鲜花。如今,她已经完全融入了金银潭这个“大家庭”,与当地同事们一起并肩作战、互相加油鼓劲。

病区护士长为董秋华(右)送上鲜花

2月24日,在武汉第三医院当地医务人员下榻的酒店门前,一场“奶茶”与“热干面”的相亲会正在进行。原来,这是上海检验组队员当了回外卖小哥,为武汉同行们送来了奶茶,以回报前段时间他们“鸡汤”和“热干面”的情谊。在短短的10分钟内,每个人都快速寻找着平时的工作搭档,相互自我介绍却又相隔一米距离,既相识又陌生,犹如一场武汉-上海“相亲会”。

“奶茶”与“热干面”的相亲会

队员们对武汉战友送来鸡汤表示感谢

最想疫情早日结束,最想跟家人一起吃顿家常饭,最想好好陪陪孩子,最想毫无顾忌地尽情拥抱,最想吃妈妈做的红烧肉……这些都是队员们目前最朴实的心愿。希望他们的心愿早日达成。

“世上哪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他们只是千千万万奋战在抗疫一线“战士”们的缩影。在2020年这个特别的春节,为了抗击疫情,为了践行医者誓言,为了万千个家庭的团圆,他们却在用自己的不凡之举撑起生命的希望,汇聚起不凡的力量。

紧跟他们步伐奔赴武汉的还有普陀区精神卫生中心的周丹、周轶卿、王峰三位医生和普陀区疾控中心消毒科的张亮,他们也同样成为了最美逆行者。

谢谢你们,平凡的英雄,期待你们早日平安归来。

来源:上海普陀

(责编:严远、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