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航天:同心战“疫”,共同点亮这颗“星”

2020年02月26日13:28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2月20日凌晨5时07分,由上海航天局抓总研制的长征二号丁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四颗新技术试验卫星送入太空。

今年春节,新冠肺炎肆虐神州大地,但却挡不住上海航天局卫星人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脚步。新年伊始的这场成功发射,让无数国人大喊“提气”。

早在大年初六,上海航天局新技术试验卫星发射试验队如期从祖国各地再次奔赴位于大凉山山沟里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为中国航天的庚子首飞做最后的准备。

本次上海航天局抓总研制的两颗新技术试验卫星应用了不少新的技术、新的器件,实施了新的研制流程,不少队员都是第一次进场的“新人”,叠加受疫情影响,副队长、一名总师助理以及部分分系统骨干、大部分载荷单位人员须在家自行隔离,原本69人的试验队伍,最后仅40多人能够在春节后进基地执行任务。面对技术难度大、岗位人员不齐、疫情形势严峻等不利因素,为航天事业奋斗了30多年的试验队队长沉着应对,组织项目办对发射场任务再策划、对人员岗位再分配,高质量完成了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勇担责任,岗位是最好的试金石

受疫情影响,型号总师助理兼发射场阵地副组长因隔离未到期不能如期归队,组织型号总体及各分系统开展卫星状态确认以及与发射基地的技术协调成为岗位空白。作为型号总体主任设计师的顾桂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知道岗位责任重大就主动请缨,组织总体及12个分系统岗位开展状态恢复、电测、状态确认、加注、转场、联合总检查等一系列工作,并对结果进行最终确认、把关。最终以“零问题”高质量完成了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这是顾桂华第一次作为型号现场技术负责人,独自承担整星总体及各分系统状态确认工作。当提到临时承担这个岗位工作责任很大时,顾桂华说:“总体无限责任,作为总体设计师,越是在困难的时候,就越是要扛起来,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左右开弓,没关系这是我的老本行

1月30日,812所型号指挥赵红带着她的5名骨干随试验队一起踏上奔赴发射场之路,但总装工艺、调度等岗位人员却因为疫情影响未能到岗,影响到了型号后续任务的按期推进。就在此时,工艺出身的赵红挺身而出,一句“我来吧”,看似轻描淡写却底气十足,毫无怨言地主动接过了所有的担子,既要负责总装技术工作确保“无差错”,还得盯着每一项任务的进展确保“零延误”。

“说到做到”向来就是赵红的一贯作风,基地协调、现场跟产、梳理操作和疫情风险、组织前后方双想等等,就没一个闲的时候。在战“疫”背景下,时刻关心队员的身体健康状况,督促队员进行各种室内锻炼、娱乐活动,保持愉悦的身心,健康的体魄。队员们都说,赵姐就是我们的“定海神针”。她总是笑着说:“我们是团队,团队就需要拧在一起。”

心系我星,在发射场当好“守星人”

本次卫星发射任务正巧横跨春节,试验队按计划在1月18日返回上海,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陈荷博士主动申请值守发射场。有人问,大过年的你不盼着回家和父母家人团聚一下么?她点了点头说:“快过年了,大家都想着能回家看一看、聚一聚,这时候让谁不回家都挺难。正好今年我父母和公婆都不在身边,只需要搞定老公和儿子就可以了,你们就安心回去吧,这里的事交给我就行。”

其实她心里藏着一个更大的“秘密”,这是她参与研制的第一颗星,也是她即将实现的入职之初的梦想,所以要亲眼看着“它”从一个课题发展成为一颗星。她说:“将来老了,回忆起来能说天上有我做的一颗星在闪耀,是莫大的荣耀,此生再无遗憾了。”她视这颗星为自己的孩子,舍不得离开半步,见“它”即将飞天,希望留下来能多陪伴几天。

大爱无言,用成功实现最深情的告白

大年初六,凌晨4点10分,试验队资料员顾剑萍在家中默默吻别了仍在睡梦中14个月大的女儿。这是半年内,她第二次离开女儿,在去年10月6日才刚刚完成了近2个月的进场任务,忙碌的工作让她对女儿充满了亏欠。母亲的一句“放心,女儿交给我们”,让顾剑萍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2月4日下午,母亲的一个电话打破了顾剑萍日常工作的平静,与她朝夕相处的外公病危。瞬间泪如雨下,独自躲在集装箱后哭了很久。可这时任务已经进入关键阶段,如果请假回去,即使安排同事来顶岗,也需要继续隔离,势必影响试验任务。“肯定有遗憾,但我回去也做不了什么。”她带着红肿的双眼投入紧张的工作中,“用成功告慰外公。”

他们4人只是试验队的一个缩影:有人临危受命,有人老骥伏枥,有人独自负责四个分系统,有人以一顶四却毫无怨言,他们用实际行动阐释了航天人无私奉献与以国为重的誓言;正因为他们的奋斗,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型号任务攻坚战,才显得底气十足。

(责编:唐小丽、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