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上海两会∣速览!记者招待会上,市长爆了这些料

人民日报客户端上海频道巨云鹏 唐小丽

2020年01月20日13:44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记者招待会现场。 陆雪苑摄

1月20日上午,2020年上海两会最后一天,一年一度的上海市政府记者招待会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上海市长应勇出席,回答记者提问。

按照上海的《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上海要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如何更好为全国改革开放大局服务,创造新时代上海发展新奇迹?

人民日报客户端记者现场统计,市长应勇一共回答了14个问题,包括经济发展、政府作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港新片区、垃圾分类、科创板、营商环境、一网通办、进博会。

苏州河、公共文化设施、一网统管等。

上海未来一年怎么看?且看市长如何作答。

人民日报记者第一个举手提问。 陆雪苑摄

GDP增长目标6%,经济发展充满信心

记者会上,人民日报记者第一个提问,在外部经济形势依旧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对今年上海的经济增长是否仍然乐观?上海市将采取哪些措施稳增长、稳预期?

作答时,应勇首先披露了一组数据。2019年,上海全市经济总量增长了6%,结构持续优化,现代服务业占总量比重达到了72.5%,战略新兴产业规上企业的产值比重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2.4%,地方财政收入总额7165亿元,增长0.8%。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减税降费总数超过了2022亿。应勇详细介绍了这2022亿的构成,其中,由于企业所得税改革减少了1138亿收入;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抵扣政策调整,减少了523亿;降低社保费率,带来收入减少320亿;企业的经营性收费减少了41个亿。

2019年,全市的工业投资增长了11.3%,连续21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

此外,应勇还提到,上海的财政收入结构很好。财政预算收入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是全国最高的省区市之一;非税收入占比13.2%,在全国也是最低的之一。

应勇表示,2020年,上海GDP增长的预期目标,仍然是6%左右。2019年,上海市经济总量已经超过3.8万亿,现在每增加1个百分点,相当于十年前的2.5个百分点、20年前的9个百分点。他对上海发展充满信心。来自于党中央坚强领导,来自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还来自于三大任务一大平台重大机遇和制度创新红利,正在加速转化;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加速形成,坚定发展信心,做到迎难而上。

政府过“紧日子”,省下的钱用于民生和发展

有记者问,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政府带头过“紧日子”,会不会让民生保障支出也相应收紧,取消的预备经费会用在哪里?

应勇表示,坚持以收定支的理念,政府要带头过紧日子不是权宜之计,必须长期坚持厉行节约,建设节约型政府。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财政收支要做到有保有压,压的是政府支出。在去年各部门一般经费减少10%的基础上,今年要再压减10%以上,部门的预备经费全部取消,还要优化支出结构,特别是专项经费的支出结构。

政府节约下的钱用到哪里?应勇说,要保证两个“只增不减”:要确保用于社保、低保、医保和教育等基本民生的支出只增不减,今年对养老金、低保的待遇标准还将继续有所提高;要确保用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增强城市后劲的支出只增不减。

应勇在回答记者提问。 陆雪苑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一旦确诊,将及时公布

应勇在回答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提问时,他表示,国内很多城市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对此,上海根据国家有关方面要求,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责成有关部门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治,目前加强了对一些可疑病例的甄别和筛选,对一些可疑病例人员,已经采取了防治措施;对一可疑病例的密切接触人群也会加强防治观察。上海市将进一步加强对公共卫生的重视,一旦上海发生确诊病例,将依法依规及时向社会公布。

小菜篮装的是大民生

有记者提问,2020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在民生保障方面,上海市民可以有一些怎样的期待?

应勇表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有就业就有稳定的收入,“今年我们确定的新增就业岗位的目标与去年一样,新增50万个,实际工作中,要力争完成的更好。对出现的零就业的家庭,要发现一户援助一户,确保动态清零。”

“还有物价,小菜篮装的是大民生。”应勇说,物价不仅是经济指标,更是重要的民生指标。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城市和超大城市,上海的主副食品供应是充足的、有保障的。去年以来,猪肉等食品价格上涨过快,上海也采取了有力措施,效果是明显的。“我们要落实菜篮子的市长、区长负责制,切实保障城市主副食品供应量足价稳、优质安全、便利惠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这两个‘切实保障’要抓好落实。”

应勇还提到,“老小旧远”仍然是民生的重要着力点。这方面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重点讲一下旧改,去年上海完成了二级成片以下旧里55.3万平方米、2.9万户的旧区改造,今年要完成55万平方米、二级以下旧里2.8万户的旧区改造。此外,还要大力推进旧住宅的综合改造,要引导和支持高层建筑加装电梯。”

应勇表示,对大大小小的民生实事,政府都要用心、用情、用力地去做,让城市更有温度,让人民更加幸福。

招待会现场。 陆雪苑摄

2022年前,基本实现生活垃圾的“零填埋”

应勇在回答有关今年上海垃圾分类工作的提问时表示,去年,上海的垃圾分类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成效明显,好于预期,全市基本形成了垃圾全程分类收运的体系,平均每天分出的可回收物增长了4.3倍,湿垃圾增长了88.8%,干垃圾减少了17.5%,有害垃圾增长了五倍以上,垃圾填埋率从41.4%下降到20%,对于这个成绩,他再次表示,向全市人民致敬,为全市人民点赞。

今年,上海还要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坚持源头减量,全程分类,末端处置能力和资源化利用能力大幅提升的总体思路。根据去年统计,在前端垃圾分类达标率上,现在机关和居民区的达标率要好于高校、医院和酒店等单位。

接下来,上海还将继续提升前端垃圾分类的达标率,加快垃圾收运和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的建设,末端加大垃圾处置设施的建设,提升功能化利用能力,争取2022年前,基本实现生活垃圾的“零填埋”。

可以提供电子印章的,一律免交纸质材料

应勇在回答“一网通办”在2020年是否有进一步突破和创新的举措时表示,全面推进“一网通办”是优化营商环境的一项核心措施,也是政府服务群众、服务企业的一个“金刚钻”和“金招牌”。2019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围绕政务服务进一网、能通办,提出了“双减半双一百”的工作目标,均实现超额完成。

应勇表示,2020年深入推进“一网通办”,重点还是要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对业务部门的业务流程进行革命性再造,对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办事流程进行系统性重构,要把各部门利益的单个事集成为为群众、为企业服务的一件事。比如,这些年世行有一个考核指标——建筑施工许可,建筑施工许可涉及到政府的各个部门,分别有土地规划、图纸审核、环保绿化等众多部门。但对企业而言,就是建筑施工许可这一件事。上海经过两年多努力,对业务流程和办事流程再造和重构,使这项世行评估指标大幅提升。

应勇提到,在深化数据的互联和共享方面,今年提出了“三个应”:部门信息系统上云的要应迁尽迁,部门的外网和内部信息系统要应并尽并,公共数据要应归尽归。为此,提了“两个一律”的要求:凡是政府核发的材料,以及可以提供电子印章的企业和群众,一律免交相关的纸质材料。同时,还要深化线上线下的融合,做强公民个人主页和企业专属网页的功能,努力推动一网办、一窗办、一次办。此外,还要努力做到逐步让公民和企业到政府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记者会现场。 陆雪苑摄

苏州河两岸要成“生活秀带”

有记者发问,苏州河两岸今年底要实现42公里公共空间的贯通开放,这一目标能否按时实现,届时将如何尽最大可能地留出公共活动空间以满足市民亲水的需求?

应勇表示,推动“一江一河”两岸公共空间的贯通开放,实现还水于民,还岸线于民,还景观于民,这是人民的呼声,也是政府的愿望。黄浦江45公里公共岸线贯通以来,公共空间品质不断提升,全市人民群众反响热烈。“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新年贺词里还专门提到,黄浦江两岸物阜民丰、流光溢彩,这是对我们极大的褒奖和鞭策。”

应勇说,今年的重头戏是实现从外白渡桥到外环线苏州河42公里公共岸线的基本贯通。这段岸线和黄浦江岸线有所不同,它贯穿市区,岸线沿线还有不少单位和小区,希望这项工作能够得到社会和群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做好贯通工作,我们要统筹考虑苏州河的防汛和航运等功能。政府既要打造更多的亲水平台和空间,也要注重把苏州河岸线与纵深更多的绿地、公园和文创园区等连接起来,希望能够打造成一个集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和景观空间于一体的“生活秀带”。

希望有更多人到老建筑去“打卡”

应勇在回答有关公共文化设施、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问题时表示,文化是城市的软实力,文化是无形的,需要有形的设施提供硬支撑。

近年来,上海建设了一批有标识度、影响力的高品质文化设施,相继开工建设上海大歌剧院、世博文化公园、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等。这些公共文化设施建成后,将尽快向市民们开放。

应勇说,历史风貌是一个城市独特的印记,是城市的肌理。历史老建筑,见证了城市历史、镌刻了城市记忆、延续了城市文脉,要倍加珍惜,加强保护。上海在加快旧区改造的同时,将中心城区730万平方米的里弄房屋保护下来,就是为了留住城市记忆;还对中心城区2800多处的老建筑设置了二维码,扫一扫就能知道老建筑的前世今生。

应勇提议,希望有更多人到老建筑去“打卡”,认识和了解老建筑,也是对历史风貌和城市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责编:严远、韩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