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与政协委员3个多小时“畅聊”,共议城市治理的“上海智慧”

2020年01月18日08:38  来源:上观新闻
 

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治理。一座常住人口2400万的超大型城市,城市治理是衡量其发展的一个重要考察面。

这个话题同样在今年两会会场里引起热议。1月17日下午,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着眼五个坚持,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专题会议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和委员们热烈讨论,多人同时举手发言,不断出现“抢话筒”的场面。3个小时深入交流,21名委员发言,让大家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特点、上海城市治理的规律和路径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座城市系统庞大、川流不息,城市治理很多方面没有先例可循,这一切都考验着我们的治理能力和智慧。”李强听完委员们的发言后,表示很有启发。“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视角的建议,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考模式,对我们的工作是极大促进。”

如何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委员们说,惟有“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把人民的向往和需求,作为城市治理的方向和追求。

人民是城市的主体

“如果在网上设置一个问题——‘上海是一座怎样的城市’,相信会有很多种不同的答案。”李强一句话,引起不少政协委员的思考:“魔都”,吸引人的魔力何在?

“上海过去几年道路交通整治成果明显,外省市的同志到了上海,都说到上海汽车喇叭声都听不到了!”杨雄委员伸手拽过话筒。但他也提出,目前道路上禁止停车的黄线画得比较紧密,导致部分地段无法停车,不方便老人、残疾人乘车的问题。“出行问题代表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水平,出行的精细化管理过程中要增强人文关怀——这是一个服务理念问题。”

“从城市管理到城市治理,一字之差反映出社会的进步。城市治理强调多元共治,民众参与,民间组织参与,最后实现共治共建共赢共享。”白江委员提到了业委会的功能实现问题,“住宅小区的情况折射出市民素质和政府能力,上海要建设世界一流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必须做好住宅小区治理工作。”

陈建兴委员“抢”过了话筒:“提升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重心在基层!”他说,新时代社区干部既要讲学历也要讲阅历和能力,社区干部必须善作为,学会分析研究社区新情况,新变化和新趋势。“要让看到问题的人能解决问题,让贴近群众的人更好服务群众。”

听闻委员说基层负担依然较重,一些居村干部力不能及的工作还压在他们身上时,李强插话:“不完成这些工作,会有处罚措施吗?”听到委员答复“有考核”后,李强明确表示,要进一步落实有效举措,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李强在最后讲话时说,人民城市要“依靠人民”,就是要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参与城市发展和城市治理。

来自市室内环境净化行业协会的王芳委员几次举手,终获发言机会。她呼吁加大行业组织社会组织培育,培育新的力量支撑社会治理。沙丽娜委员代表青年发声:上海青年有强烈的社会参与热情,越参与越有获得感,参与治理中对党和政府会更理解,对制度会更自信。

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

不少委员在发言时提到,作为一座超大城市,与上海情况相似的大城市并不多,因此在借鉴国外城市经验的同时,更多时候需要探索自己的经验,贡献城市治理的“上海智慧”。

“上海每年投入百亿元改善交通环境,但是远远赶不上汽车增长的速度。”马驰委员一席话引起与会者共鸣。他建议,不仅要从技术手段提升城市运营能力来解决问题,更要从社会治理角度重新考虑路权合理分配,理顺交通系统中各类型的决策。

城市是个生命体、有机体,必须敬畏城市、善待城市,像绣花一样精细,以一流的治理铸就一流的城市。委员们说,要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

“在座各位知道上海市民和上海企业在献血上有什么义务吗?”胡光委员拿到话筒后,先向委员们提了一个问题。他建议上海应该率先编撰和颁布一部城市法典:“城市法典并不是现行单行本法律的简单叠加,是把这个城市百姓的衣食住行、就学、就医、养老以及企业市场准入等最基本的规则编撰在一起。在一些大都市里,每个家庭都会有这么一部城市法典,每年城市都会对法典进行更新以及补充,所以城市法典也是一个城市治理和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

胡光介绍,现代国际大都市如纽约、巴黎都有城市法典:“上海垃圾分类和交通大整治,说明上海有非常好的法治文化和群众基础。上海市民如果有一个好的法典引导,大家会积极参与,做到知法守法。”

“这个建议非常好!”胡光话音刚落,李强接过话茬:“把这些涉及城市法人、自然人的实用法律法规进行汇编,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在后来讲话时,李强又强调了法治思维的重要性,并以烟花爆竹禁燃、生活垃圾分类的例子,阐释上海要更加注重从法律和制度层面谋求善治,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难题、化解矛盾。

抓住“牛鼻子”,探索现代治理模式

“对于上海来说,要走出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城市治理的新路子,真正做到像绣花一样精细,要精益求精。”市政协委员、松江区政协主席刘其龙讲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刘其龙直入主题,建言抓实一网统管顶层设计。“加强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很强的工作,要出台专项规划,构建由小网到大网最后到全网的构想整体设计,探索形成精细化管理的上海模式。”他还说,“一网统管”建成后,应该把治理延伸到离群众最近的地方,真正实现做强街镇,做实基础,做活治理。

话题讨论热烈,曾长期从事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陆月星委员拿起话筒,也谈起了“两张网”问题:两张网的构建要有系统思维,既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又要积极创新现代管理体制,真正形成现代治理模式。“要考虑横向整合,也要做好纵向连接。”他说,“一网统管”要“做全大循环、做实中循环、做强小循环、做活微循环、做深自循环”,每个循环要有内在良性的动力和活力,要注重激活每个细胞、每个单元的活力。

李强在认真听完委员发言后说:“搞好城市治理,关键是要抓住一些‘牛鼻子’工作,智能化是个很好的突破口。”

过去城市服务和治理依靠“人海战术”,现在则要靠科技赋能、提质增效。针对大家关心的问题,李强向委员们介绍了两张网的建设进展。“‘一网通办’聚焦‘一件事一次办’,要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一网统管’要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今年,将在进一步做实市级平台的基础上,重点下好‘联’字功夫。”在他看来,这张网能够精准地与群众实际需求对接,推动解决城市治理突出问题,让网络既有“智商”,更有“情商”。

(责编:邬迪、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