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是啥样?上海交出90.46分答卷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曹玲娟 唐小丽

2020年01月17日13:11  来源:全国党媒
 

1月15日下午,上海两会现场,徐汇区代表团联组审议,上海市市长应勇参加。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在发言中说,从整个上海来看,公共文化设施还是比较丰富的,但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空间还有待提升。“是不是可以把一些公共文化设施配上专业的志愿者进行辅导,让小学生走进去上课?我们学校也应该把部分设施开放给居民。”

image001.jpg

应勇市长参加徐汇代表团审议。 张春海摄

应勇问:“现在学校的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了没?”

“室外游泳池已经在暑假里对周边的居民开放了。”冯志刚回答。

“高校、中小学的体育设施一定要加大对社会的开放,如果没开放,我要检查的。”应勇说到这里,大家都笑了。

“一定要加大向社会的开放,开放是常态,在这个过程中,有问题再加以解决,但必须开放。”应勇再次强调,并转向在座的相关部门负责人道,“你们抓一下,要逐步把游泳池、体育健身房有序地向社会开放。”

这是上海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侧面。现代城市,需要有与之相配的文化供给。勇于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上海正在以自己的探索实践,交出一份具有示范意义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答卷——

中心城区10分钟、郊区15分钟!

90.46分!

这是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旅游局委托第三方开展满意度测评的得分。测评结果显示,上海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满意度评估综合得分90.46分。

市民的满意,是最大的褒奖。也难怪大家不吝打出高分,单看两会现场,上海市市长对公共文化供给的关切,就不难看出这座城市对市民文化生活的高度重视——经过多年努力,目前,上海已形成“市、区、街镇、居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实现“中心城区10分钟、郊区15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目标。

这背后,是一组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予以支撑:上海现已建成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23个,街镇图书馆216个;市、区两级文化馆24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16家;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5546个;东方社区信息苑311个;美术馆89家;博物馆131家……

无论是中心城区还是郊区,文化设施,步行可达,是一座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石。当然,要真正打通文化与市民之间的“最后一公里”,说来容易,做起来却不简单。

让我们看看上海的探索:除实打实的文化硬件投入,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规范建设,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拓展方面,上海亦有新表现。针对人群居住结构特点、自然村分散等情况,上海各区积极推动建设介于街镇、村居中间的3.5级“邻里中心、街区中心”,设置村居4.5级“客堂间、睦邻点”等基层服务点。

image003.jpg

位于黄浦江东岸滨江公共空间的望江驿。 资料图片

仅以望江驿为例。22座望江驿位于黄浦江东岸22公里滨江公共空间的跑步道、骑行道中间,隐于树林环境。站在望江平台上豁然开朗,江面在粼粼波光中水平向展开。上海在此基础上叠加文化功能,打造出滨江东岸文化会客厅,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成为上海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有益补充。

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在公共文化四级配送体系中,上海还以区域人口为基础进行分配,重点向远郊地区倾斜,着力化解远郊地区资源相对稀缺的矛盾。据了解,截至目前,上海远郊地区公共文化内容配送额度占全市配送总量的20.3%,与市区人均配送量的比例为2:1。

对于重点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如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困难群众等,上海充分用好各类文化阵地、基层服务点等设施场所,在全市陆续开展了农民工假日电影放映、“社区阳光院线”电影放映和老年优惠观影等有针对性的公共文化活动。

一张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在上海这座东方大城,密密铺开。

冲破“小循环”,聚合“大循环”

上海青浦一位缉毒教管民警张建明,花了4年的功夫,一笔一笔把童年记忆中的青浦农村场景一幅幅画下来,如今已经积累了两百多幅,做秧田、摸河蚌、缝新被、编虾笼……

2019年3月,作为2019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活动之一,张建明民俗漫画展在当地正式展出,一张张充满浓郁江南农村昔日的生活场景,唤起了70、80后尘封的记忆,也成为90、00后们了解青浦民俗乡情的一面镜子。

同一天,近千场文化活动在上海各文化场馆、商圈、公园、广场、校园里同时展开,就此拉开2019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序幕。从市区老建筑、公园“漫步”到乡村、水乡,在文化场馆、居村活动室里,商圈、广场上,一幅幅展品、一场场讲座、一个个活动里串联起了文化、艺术、民俗和历史……

image004.jpg

2018上海市民文化节校园中华戏曲大赛颁奖展演现场。 资料图片

贯穿全年的上海市民文化节,正是上海市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活动所搭建的重要平台。

公共文化服务,硬件是基本,内容供给更是源头活水。要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光靠政府供给,只会是杯水车薪,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才是题中应有之义。

作为全国最早推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设施运行管理社会化、专业化的城市,上海先后编制出台了《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工作手册》《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主体资质标准》等系列配套参考文件,扎根于制度层面展开创新探索。

目前,上海全市建成运行的216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中,已有超过90%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委托企业、社会组织、群众文艺团队等各类主体参与整体运行或部分项目管理。与此同时,上海有市区两级注册文化类社会组织达1200余家,较2015年增长近30%。

变政府独唱为社会合唱。2019年,参与上海全市公共文化内容配送主体中,共有包括国有院团、行业协会、民营院团、民非组织、社会机构在内的各类社会主体已达约600家。

一个有趣的设计是,上海还通过跨区域“文化走亲”来增强基层公共文化活力,鼓励群众文化团队自我发展,鼓励基层文化能人发挥作用。目前,全市各级各类群众文化团队达2.3万余支,其中市、区、街镇三级群众文化团队达6000余支。

作为如今上海的重大文化品牌项目,为市民“搭台唱戏”的上海市民文化节创办至今7年以来,已累计开展活动近25万项,每年举办的市民文化艺术赛事,发挥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市民自我展示、艺术普及、区域特色文化培育等功能,累计服务市民超1亿人次。

市民文化节,办节是表象。更重要的是,各种社会资源得以在以上海市民文化节为代表的市、区两级公共文化平台上转化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从系统内“小循环”到社会化“大循环”的转变。用小力气,做出了大事情。

昔日统一“送菜”,如今精准“点单”

1月16日下午,上海两会现场,人大同时开展了六场专题审议,其中一场主题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审议前,上海市文化旅游局局长于秀芬做简要报告。她说,要在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有没有”的基础上,重点在“好不好”上下功夫,将政府“送菜”努力变为老百姓“点菜”,把“菜单”和“遥控器”交到老百姓手中,着力提升老百姓的文化体验感、参与度和获得感。

这是上海公共文化服务的最新探索。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有了完善的硬件基础、有了丰富的内容供给,也就有了精细化管理服务、精准内容配送的前提与基础。毕竟,人民城市为人民,公共文化配送,就应该离百姓近些、再近一些。

经过数年努力,上海目前已形成全市统一的公共文化内容配送平台,打造出庞大的公共文化内容“菜单”。数据显示,2019年,上海市区两级公共文化内容共配送文艺演出、文化讲座、艺术教育活动共计3.88万场,文艺指导7.8万课时,电影和农村数字电影放映10万余场。

打造“菜单”,是为了实现“点单式”“订单式”服务,按需配送。通过对每季度实际“点单”配送数据进行需求分析,举办供需对接会,每季度进行数据统计及分析,及时关注市民需求热度的实时变化等工作,上海的公共文化配送工作正逐步向更为精准化的服务迈进,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image006.jpg

社会主体参加上海市公共文化配送展示交流会。资料图片

浦东金桥镇居民王欣想带母亲去郊游,母亲却问能否推迟一天?原来,当天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点单”的一场配送演出。于是,行程改动,王欣陪着母亲去看演出,看到台下人头济济、不时掌声雷动。他感慨,“小时候,母亲牵着我看小区的纳凉晚会,那时候挺简单,有什么看什么。如今配送的演出,可都是邻里们自己在‘菜单’上挑来抢来的热门演出,真是不一样了。”

精准服务,没有止境。2019年,上海市公共文化配送中心还发起了公共文化内容配送征集项目展示集赞活动,5000余个居委专属二微码贴到百姓家门口,“落户”在手机云端,海量需求数据在市级配送平台汇聚,最终形成“需求地图”,以有效破解在公共文化配送点单中 “代点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工作人员)如何有效满足百姓“口味”的难题。

种种努力,都是打造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近期,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8位专家组成评估组,对上海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开展评估,听取市、区两级工作报告,审阅台账资料,开展实地评估。评估组认为:上海市对标第三批和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东部)标准,全域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全域基本达到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

(责编:严远、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