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创新功能型平台建设 推动医疗机器人产业发展

2020年01月09日18:14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医疗机器人是全球机器人和医疗器械领域的新兴发展方向。我国《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 (2016-2020年)》《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重要文件均对医疗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明确规划与指导。而医疗机器人产业具有显著的高技术、高门槛、高附加值特征,因此构建面向产业的公共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是政府管理部门缓解初创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风险、促进区域医疗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抓手。

201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闵行区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签订《合作建设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和产业化平台框架协议》,计划3年内出资2.5亿资助研究院建设,从而带动区域医疗机器人产业发展。两年来,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建设进展顺利,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研究院已初步完成了精密机电系统研究中心、智能人机交互研究中心和影像导航介入研究中心等3个研究中心的建设;持续推进了校级智能制造公共平台、研究院微电子实验室、校级医疗影像公共平台等3个平台建设,开展实验室设计规划及设备采购工作等;微纳米机器人、康复及辅助机器人、生物光学、生物微电子等4个研究中心的建设也已正式启动;同时,与仁济医院、第九人民医院、胸科医院合作启动了3个临床联合研究中心的建设;并举办了2019全球医疗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初赛。医疗机器人产业园于6月29日正式开园,空间已入驻9家企业,7家企业注册落地,实现90%以上的载体空间入驻。

为进一步推动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建设,2019年以来,区科委按照大调研工作部署,聚焦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广泛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查找并推动解决研究院建设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明确功能定位,完善推进机制。调研发现,医疗机器人研究院虽已形成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临床转化及产业转化组成的平台框架和雏形,但仍呈现出高校研究机构的特征,其面向产业的功能定位尚不明晰。为此,区科委牵头先后召开了四次医疗机器人研究院管委会专题会议、三次项目推进会,并加强与市科委、市经信委、市科创办等市级部门的沟通协调,多方听取相关领导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经反复研讨斟酌,进一步明确了医疗机器人研究院作为功能型平台的定位,细化了平台建设方案,凝练了关键技术点和核心能力要素,并积极争取将医疗机器人研究院纳入市级功能型平台建设部署,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协同、市场主体、企业运作”的功能型平台推进机制。

二是扎实基础建设,增强服务能力。经调研,医疗机器人研究院目前属于校级平台,尚未完成企业注册,还不能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盈利;其准公益型平台载体的特点,使得平台建设前期投入产出率低,市场化主体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为此,我们实地走访了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上海石墨烯产业技术功能型平台等,了解了市级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的运营模式。结合目前“自下而上”的功能型平台建设模式,现阶段我们继续重点支持校级平台建设,并进一步推动平台加强与国家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医疗器械检测所等专业机构以及上海联影、上海微创等优秀医疗器械企业的深度合作,开展专业领域的技术研发和行业服务,逐步提升功能型平台的自我造血功能。

三是服务企业需求,引导产业集聚。调研发现,虽然医疗机器人产业园已入驻9家企业,但大部分创业团队盈利能力较弱,难以达到产业园入驻企业的扶持条件和标准,另一方面,房租补贴优惠力度不够,影响了入驻企业积极性,因此医疗机器人产业园尚未形成行业集聚态势。为此,我们数十次实地走访医疗机器人产业园区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了解区域医疗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情况及企业落户闵行的具体需求。针对初创企业,我们进一步加强科创政策宣传,如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在本区创业的,对企业成立后前三年实际发生房租按50%给予补贴,每年总额不超过50万元等;同时,积极推进市场化运作机制,探索平台和园区的实体运作;推动构建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以医疗机器人科技成果熟化基金为基础,大力拓展融资渠道,撬动社会、企业资本共同投入,增强平台企业孵化能力,引导产业集聚。

通过聚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建设,进一步提升功能型平台技术研发、产业服务和企业孵化能力,营造全产业生态,引领医疗机器人领域产业快速发展。

(责编:实习生、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