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浦镇一座桥下的铺面里,春申面馆的灶火已烧了5年。
清晨7点,春申面馆的老板陆华系上围裙踏入点心间,手指翻飞间,玲珑可爱的小笼包已一屉屉立于案头。
凌晨5点,浦东新区周浦镇的天还没亮,“川流不息”川菜馆的后厨已经忙活开了。几个老师傅围着一筐筐刚到的龙虾,边挑拣边对年轻的新厨师念叨:“中虾25克到30克,精品35克到45克,死的一个不要!”这套严苛的龙虾“入店礼”,他们雷打不动坚持了20年。
严师傅说,为了传播地方特色小吃,政府还提供了一些补贴——免费提供印有统一嵊州字样的碗筷、蒸笼、围裙等。“只需要门头和设计按照政府政策要求来就能拿补贴。降低了开业成本,家乡小吃才能遍地开花。”
目前店里堂食+外卖每天能有100多单,客单价大概在20到30元,一天营业额2、3千左右,生意好的时候能有5、6千。
小店外墙醒目的红色告示承载着宋凡祥作为小店老板最柔软的包容与善意:“如果您遇到困难,可以来小店,告诉服务人员来份随心餐,不用付钱,不必客气!”这项始于创业初期的善举,帮助了不少人渡过难关。
面对大环境影响下的消费降级,宋凡祥的破局之道充满温度:与奶茶店合作发出“味觉券”、联合街道参与美食市集、在外卖中附赠“宝贝回家”失踪儿童信息卡……小小举措为他吸引来了不少新客流量,让小店在2025年的前几月依然保持着8%的利润增长。
这家名为“光头大排档”的小店藏着上海社区商业的一个独特样本:一个店面,两组互不相识的经营者,两套完全不同的经营业态,在24小时的循环中默契地交替登场。
烧烤的烟火取代鸡公煲的香气,陌生的两组经营者交替接手这个小小的空间。双方之前互不相识,却在同一屋檐下形成了奇妙的共生关系。这种“时空共享”的商业模式,正在上海许多社区悄然兴起,成为小微商户应对高租金的一种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