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上海歌舞團《永不消逝的電波》迎來第800場演出

2025年11月13日09:30 |
小字號

上海歌舞團《永不消逝的電波》今迎第800場演出

“電波”不息,熱愛在心中成長

“說實話,《永不消逝的電波》創排之初,對於以舞蹈方式呈現隱蔽戰線題材,外界不看好。”今天,上海歌舞團《永不消逝的電波》將在美琪大戲院迎來第800場演出。“電波”制作人、藝術監制陳飛華自豪地說:“經過我們的努力,拿出了讓觀眾非常喜歡的作品。”

昨天,《永不消逝的電波》劇組與觀眾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分享7年多來台前幕后的故事。總編導韓真、周莉亞將“電波”視為職業道路重要節點,“非常幸運在一個對的時間點,遇到一批好演員,成就酣暢淋漓的創作”。

“經過這7年多時間,角色仿佛與我融在一起,我多了一些以前沒有的勇敢,多了很多不曾想過的思考。”男主角李俠飾演者王佳俊說,“‘電波’之后,再演以前的舞劇,我們都會重新思考如何塑造角色。‘電波’像老師,像課本,一直在源源不斷教我新的東西。”

“飾演蘭芬一角,教會我生活還是要有根,扎得越深,才能夠長成樹,開成花、結成果。”朱潔靜感慨,“上海歌舞團有這麼多可愛的一代代舞蹈演員互相陪伴,互相托舉,承載著‘電波’。舞蹈是團隊的藝術,我們願意相信,願意付出,用自己的方式完成我們的青春使命,我覺得很有能量。”

“上海歌舞團演員特棒,我凌晨4點把做好的音樂發給導演,其他舞團怎麼也得排三兩天,‘電波’劇組當天中午12點就把配合音樂的舞蹈排練視頻發給我,比如‘旗袍店’一段,導演說,‘看我們跳得多好,你快寫下一段’。”作曲楊帆的一番話,讓在場所有人開懷大笑。

“電波”是多媒體設計張鬆參與的第一個舞劇作品,“在這之前,我隻看過一次舞劇,沒看懂。我來上海后看了‘電波’三段排練,一下被震撼了。開場雨傘舞,導演要求雨的變化要配合音樂、表演,不能多不能少,嚴絲合縫。我用了很多雨,比如密碼雨、緩慢的小雨、大雨、慢放的雨、零星的雨,‘電波’的精益求精可見一斑。”張鬆笑言,“‘電波’首演后兩三年裡,找我做設計的全是舞劇,有劇組甚至說,就要‘電波’那種雨。”

2018年8月18日,執行編導吳歡記憶猶新,這是他加盟“電波”的日子,“這些年,我主要干了一件事——守護‘電波’。”

“電波”一個月巡演4個城市,每個城市4場演出加排練,吳歡1個月要看20遍“電波”,“演員們在舞台上所有微妙的變化,我能第一時間感覺到。‘電波’一直在巡演,能安安靜靜排練的時間極為寶貴。每到一站,我們都有雷打不動的聯排,服化道、舞美裝置全部重新來一遍,這麼多年都是這樣一路走過來的。周四晚上走台,周五下午聯排,聯排完是下午3點半,到晚上7點半演出有4個小時。這4個小時,我們和演員用聊天的方式溝通排練中的問題。周六下午演出完,到周六晚場,中間有3個小時,我們也會排練。”

吳歡向年輕演員分享朱潔靜的演出經驗,“每一場演出,她都會自省,問我今天‘蘭芬’在嗎?有沒有跳‘過’了?她真的每場都在問,甚至等不到結束,上半場一下場就發信息問我現場表現如何?”吳歡把朱潔靜“熟戲生跳”的理念送給所有演員,“去愛護角色,去愛護這個劇。”

吳歡同樣嚴格要求自己,“有一次,潔靜給我發了觀眾截圖,這位觀眾在劇場二樓邊座發現《漁光曲》斜線隊列不齊。”從那之后每一次排練,吳歡在正面排齊隊列之后,再到下場門、上場門分別確認隊列在一條線上,“不管觀眾在二樓三樓還是四樓,在哪個角落看戲,都要保証這條斜線是齊的。”

“堅守‘電波’,是一種使命。”吳歡一直記得“電波”巡演100場時總編導韓真的話,“韓導說,我們這一代文藝工作者有責任講好英雄的故事,接力棒傳到我們手上了,攥緊它,然后一棒棒傳承下去。”

1999年出生的觀眾朱佳怡看了30場“電波”,“我第一次和‘電波’遇見,還是入黨積極分子,在黨校培訓時看到它的介紹。我看第一場‘電波’在大二時,我覺得它不僅是藝術,更在傳達精神信仰。”工作后,朱佳怡去劇場次數不如大學時多,“但是我對‘電波’的熱愛越來越濃厚,信仰越來越強烈。它深入我們每個觀眾心中,大家一起成長。”

“00后”觀眾陳陸子怡第一次看“電波”還是在高中,如今她看了逾100場“電波”,此次專程回國參加“電波”800場紀念演出,“我們在美琪大戲院陪‘電波’度過第300、第400、第500場到現在的第800場紀念演出。它像城市會客廳,朋友來上海,我會帶他們來看‘電波’,它是城市歷史的載體,也代表上海原創最高藝術水准。‘電波’承載的紅色基因是每一位中華兒女血脈中共有的。”

“‘電波’開辟了中國舞劇市場化之路。”編劇羅懷臻表示,青年藝術家把他們對影視作品的體驗融入紅色題材舞台創作,“找到了共情點,有了人性化的發掘,創作不再流於概念。”

羅懷臻的觀點與上海文廣演藝集團總裁馬晨騁不謀而合。“舞劇成本高,團隊龐大,過去舞劇演出,藝術影響力可能大大超越市場影響力。但是‘電波’讓我們的同行、劇院、演出商甚至讓觀眾都看到了作品的市場效應,開啟舞劇市場化的嘗試。以前大部分舞劇去一個城市,最多巡演2場,如果演得好再加1場。‘電波’起碼演4場,甚至在三四線城市都能連演五六場。全國都搶著來邀請。”馬晨騁說,“另一方面,‘電波’在上海駐演,讓觀眾養成去美琪看‘電波’的習慣,創造了類似百老匯和西區的模式,產業共生,藝術滋長,所有人為‘電波’努力,讓它生生不息。”

韓真、周莉亞已在暢想著第1000場紀念演出,“也許第1000場,我們會排演特別的版本。未來有好多驚喜,值得期待。”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諸葛漪)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