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全國政協委員熱議——

以“繡花功夫”推進人民城市建設(議政)

本報記者 劉博通 楊 昊 黃曉慧
2025年11月13日09:2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河北邯鄲市峰峰礦區清泉公園。
  郝群英攝

  在山東青島市市北區第二實驗幼兒園,小朋友體驗AI閱讀。
  王海濱攝

  江蘇淮安市盱眙縣盱城街道,老年人在社區居家康養中心食堂就餐。
  趙啟瑞攝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今年7月舉行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強調“認真踐行人民城市理念”“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近期,上海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總體解決居民“拎馬桶”問題的做法和成效引發熱議。我們邀請了相關領域全國政協委員開展討論,就如何踐行好人民城市理念,以“繡花功夫”推進人民城市建設,不斷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提出意見建議。

  ——編  者  

  

  訪談嘉賓:

  周漢民  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政協原副主席

  范社嶺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河北省委副主委

  周  荃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建筑科學研究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

  張軍萍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閔行區莘庄鎮康城社區黨委專職副書記

  城市基層治理的成效不在於項目大小,而在於能否精准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背景】上海繼2022年完成了成片舊改歷史性任務、解決了集中成片的“拎馬桶”問題后,經過兩年的攻堅拔點,今年6493戶“拎馬桶”改造任務提前完成。9月底,上海“拎馬桶”改造任務總體完成。

  周漢民: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設必須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拎馬桶”看似小事,卻丈量著城市文明的刻度,標注著人民城市的溫度。在人民城市建設中,要從細微處入手,用心傾聽群眾呼聲,用釘釘子精神辦成一件件民生實事,讓更多市民群眾感受到城市的溫度。

  以養老服務為例,上海已經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養老服務這一關鍵小事,承載著人民群眾最關心的急難愁盼問題之一。應以問題為導向,找准需求,把市民的需求清單變成發展清單,圍繞設施布局、供給層次、養老質量等合理規劃,注重適老化設計和人性化服務。比如,既要推動養老機構發展,又要發展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既要加強養老行業人才隊伍建設,又要打造智慧養老服務平台。從日間照護中心、長者助餐食堂到社區一站式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從24小時應急呼叫平台到科技助老服務站……功夫下在細微處,老百姓的感受才會更真切。

  張軍萍:城市基層治理的成效不在於項目大小,而在於能否精准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建議以物業選聘、維修資金使用、加裝電梯、停車難治理等群眾關注的民生熱點問題作為重要突破口,在小切口上做深民生文章。這些事看似瑣碎,卻直接關系到群眾的幸福感。應建立精准的需求發現和響應機制,通過精細化的方案設計、高標准的施工管理、全過程的群眾參與和監督,確保把好事辦實、實事辦好,真正補齊民生短板,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城市的溫暖便利。

  同時,重視運用數字化、智能化手段賦能基層治理,加快建設集精細管理、便捷服務、良性互動於一體的智慧社區平台。比如,針對維修資金的使用和監督,借助精細化管理和信息化手段,讓每一個維修事項、每一筆資金流向都清晰可查、公開透明,讓居民們看得明白、感到安心。

  精雕細琢營造暖心城市,不斷滿足群眾多元期待

  【背景】城市,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北京加快建設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滿足市民高品質、多樣化需求﹔廣東廣州因地制宜推動歷史文化街區更新,留住城市記憶鄉愁﹔浙江杭州加強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幫助青年更好融入城市……近年來,各地聚焦群眾需求持續發力,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周荃: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城市規劃工作需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城市的發展需要更加關注人的需求和幸福感。未來的城市建設應精雕細琢,充分考慮城市的產業特色、氣候特點、地域特色、歷史文化及風俗習慣,打造特點鮮明的城市名片。

  改進城市規劃方式方法,規劃要更加動態有效反映老百姓多元化需求。城市規劃內容上應重視運營,將運營作為規劃的重要內容,不隻關注城市空間結構優化,還應重視內容上的運營效果。運營效果需要考慮是否有利於居民的幸福感增加、是否有利於城市活力的增加和公共財政稅收的增加。

  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建議關注歷史文化保護與活化利用,突出地方特色,傳承和延續城市的文化,讓城市的獨特文化基因得以保留和發揚,從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留住鄉愁。堅持保護優先,由政府牽頭促進運營、金融、規劃、建筑等跨專業跨行業合作,更加重視城市歷史文化的活化利用,為增強城市經濟活力作出更大貢獻,創造更多就業崗位。著眼歷史建筑和街區的特殊性,盡快完善相關法律規范和技術標准。創新模式,加快運用市場化機制,探索實施多主體合作開發,加快形成城市歷史文化活化利用的新經濟增長點。

  張軍萍:超大城市治理具有人口流動性大、居民需求多元等特點,社區治理也存在較大的復雜性。社區公共服務如何提升均衡化、優質化水平,解決“好不好”的問題,重點在“精准”二字。以我服務多年的康城社區為例,近年來在推進物業選續聘、工程管理等社區重大事項中,社區黨組織第一時間請法律顧問介入,規避有可能產生的法律風險及法律爭議﹔引入第三方專業力量給予全過程的實操指導,提前化解潛在矛盾風險,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建議城市治理者持續推動公共資源向基層延伸,提供更多元、更高質量的公共服務產品,特別是要關注“一老一小”等重點群體的需求,讓發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體居民。處於基層的社區通過建立詳細的居民需求檔案,整合社區資源,探索完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便民服務模式。線下優化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功能,推動服務下沉﹔線上利用社區雲、微信群等平台,及時發布信息,對接需求。

  廣泛匯聚智慧合力,提高城市治理效能

  【背景】在人大代表聯絡站,人大代表聽民聲、匯民智、解民憂,讓人民群眾的期盼有著落、有回應﹔各級政協舉辦的各類協商活動,在對話中達成解決問題的共識﹔12345市民服務熱線,一個個民生痛點、治理堵點在這裡得到回應……隨著“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愈發深入人心,各方力量廣泛參與到城市建設中,為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貢獻智慧和力量。

  范社嶺:城市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提高城市治理效能,應充分尊重市民主體地位,建議政府、企業、市民等多元主體協同發力,推動城市治理向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邁進。

  搭建常態化、多層次公眾參與平台。在重大決策層面,如城市總體規劃、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關鍵民生工程等議題,通過專題聽証會、網絡問政等形式,廣泛吸納民意。優化政務平台功能,降低群眾參與門檻﹔建設“受理—轉辦—辦理—反饋—評價”的閉環處理機制,並向提議者及社會公開辦理進度與結果。引導市場力量參與治理,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特許經營等方式,吸引企業在智慧交通、垃圾分類、社區服務等領域發揮專業優勢,形成“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公眾受益”的協同治理格局。

  建立城市治理成效市民評價機制,定期開展治理效能民意調查,倒逼治理責任落實。充分發揮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橋梁作用,定期接待群眾,收集社情民意。此外,完善激勵機制,對提出建設性意見並被採納的市民、積極參與公益服務的志願者,以及在城市服務中表現突出的企業,予以表彰獎勵,進一步激發社會各界參與城市治理的內生動力。

  周漢民:城市的核心是人,要問計於民、問需於民、問效於民,積極構建“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格局,探索城市治理現代化新路。

  以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為例,這是城市治理的“牛鼻子”工作之一。我曾多次調研上海“一網通辦”建設,與政府部門、基層一線工作者、企業、群眾等座談交流,感受到城市建設須把“為人民”和“人民建”有機統一起來。要以人為本,在決策、落實、評估等各環節,建立線上線下的常態化長效化溝通機制,更全面、及時、精准了解群眾和企業所需所盼,持續提升“一網通辦”的高效性和便捷性。同時,加大宣傳力度,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讓市民更多了解、感受和參與“一網通辦”建設,營造“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的良好氛圍。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13日 17 版)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