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東形成一批首創性改革、引領性開放成果
改革試驗田形成一批首創性改革、引領性開放成果
“破風”浦東如何做好“領騎人”
當騎行速度超過每小時30公裡,空氣阻力會成為一個賽車手最大的阻力。想要贏得一場比賽,需要團隊配合,有人充當那個對抗風阻的領騎人,俗稱“破風”。破風者率先沖出去與環境對抗,給后面的賽車手制造尾流,讓他們最大程度節省體力。那個破風的人,明知承擔與背負著什麼,仍為同伴披荊斬棘。
2025年,時逢浦東開發開放的第35個年頭,也是開啟引領區建設征程的第5年。記者想把“破風”作為關鍵詞,送給浦東奮進的5年。
改革試驗田
作為“加大開放型經濟風險壓力測試”的試驗田,5年間,浦東擔起《引領區意見》《浦東綜改試點》《制度型開放總體方案》三項國家賦予的戰略任務,目標是要形成一大批首創性改革、引領性開放成果。
這些任務必須靠浦東自己去入水試溫。
打破舊的土地規劃底層邏輯,浦東創新推出產業融合發展規劃土地管理的M0政策,讓25個新建產業項目從建設伊始就實現各項功能融合。
一改生物醫藥特殊物品的傳統管理機制,國內CAR-T藥物在聯合監管機制下,首次實現“出海”,獲得更廣闊的市場。
與此同時,絕大多數任務還具有高復雜性、低顯示度的特點。這一輪改革裡,浦東不僅要在更大的阻力下打破慣性思維,勇闖無人區,更要聚焦改革整體性,做打制度補丁的事情。
MAH(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賦能,創新生物制品跨境分段生產試點項目獲批,得以讓一批浦東藥企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
多家外企獲批增值電信業務擴大對外開放試點,拓展了外企在華業務的新領域,為企業融入全球數字格局敞開了大門。
面向未來,浦東更大的責任在於率先接軌國際規則,探索知識產權保護、勞工權益等“邊境后”管理制度的改革事項,從而代表中國在新的國際經貿格局中發聲。
“尾流”制造者
“十四五”期間,浦東專心破題一件事——怎樣把科技創新,做成從基礎研究到成果轉化的全鏈條閉環。
14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6所本科及以上高校、50余家重點科研院所、5026家高新技術企業與數萬家科技型初創企業,目前已經在浦東形成梯度發展格局。
但光有“基礎設施”是不夠的。必須要有人,有充分的要素供給,有生態,有明確的賽道。從今年浦東的一系列動作就可以看出這份謀略布局:9月,整合了模力雙塔、模力社區、模力島等張江優質載體的張江人工智能創新小鎮亮相,把AI產業發展所需要的空間、政策、資本、人才、應用場景、上下游企業等全部集中在一個區域,賦予AI產業絕對力度和深度的支撐。
於上海,浦東是名副其實的領騎人,於國家,浦東也始終擔綱破風、開路的使命。在過去10多年的發展裡,上海自貿試驗區的核心職能就是替國家試制度。
今年7月,上海自貿試驗區試點成熟、成效明顯、風險可控的77條試點措施又向更大范圍復制推廣了。其中,34條復制推廣到其他自貿試驗區,43條復制推廣到全國。這意味著,浦東的試驗田作用凸顯出來了,越來越多的兄弟城市將隨著制度創新的“尾流”迎頭趕上。
破局的鑰匙
隨著自貿試驗區在全國范圍內遍地開花,浦東要脫穎而出,必須要有更貼心專業的服務、輔導,更優質的生態環境,當然,也要建立更大的格局視野。
上海自貿試驗區成為了全國第一個明確可互認互用全國各自貿區負面清單的區域,通過主動降低政策壁壘,幫助企業更加高效、便捷、安全地實現數據跨境流動。不少企業反饋,上海的開放,造就了企業的開放,拓寬了企業的市場。
再看局部空間。依然需要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外高橋,暢聯國際物流,在過去3年裡,做強數字化、精細化物流增值服務,目前增值服務已佔據營收的15%左右,同時,新拓展的國內供應鏈服務也獲得蓬勃發展。金橋則依托傳統車企集聚,成為一眾智能車企的創新策源地,還率先和部分知名車企探索智能的“車路協同”,搶先布局新賽道。張江范圍內,智元機器人、XREAL等明星科技企業的出圈,進一步証明,作為一個科技創新的制度高地,多年來持續完善的服務能級、生態環境和改革慣性,總能在適當的時候,結出新的果子。
回過頭再來看浦東的這5年,無論遭遇怎樣的內外部變化,其賴以生存破局的“技能”,恰恰是它刻在骨子裡的基因。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杜晨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