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前三季度,上海持續推進“要素合理高效流動”

2025年11月03日09:06 |
小字號

前三季度平均一天誕生1417戶企業,每1000人擁有企業數全國居首

上海持續推進“要素合理高效流動”

千方百計減少限制性措施,理順市場機制、放開市場准入、鼓勵公平競爭

外部環境越是嚴峻復雜,越能看清一座城市的競爭力。投資者、創業者始終堅定選擇上海。

今年前三季度,上海新設企業264977戶,同比增長0.87%,相當於一天誕生1417戶企業。以累計企業數量計,上海每1000人擁有119戶企業,比去年多2戶,繼續位居全國之首。

這是對營商環境最直接的肯定,上海這份持久的魅力源自人才、產業生態等傳統優勢,以及在當前形勢下,讓要素合理高效流動的能力。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堅決破除阻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卡點、堵點。

“持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關鍵是掃除人為的堵點、障礙、壁壘,讓要素合理高效流動。”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局長倪俊南表示,這對市場監管執法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要“管得好”,更要“放得活”。上海正千方百計減少限制性措施,通過理順市場機制、放開市場准入、鼓勵公平競爭,確保資源順暢流動。

放:消除內卷

如今,全國直播電商零售額約一成由上海貢獻。去年9月,上海公布直播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助推直播經濟駛入快車道。

孫晚晶5年前在大零號灣擁有了自己的電商公司,今年想在黃浦區新開一個經營場所,煩惱隨之而來:要再注冊一家公司,人力、稅務成本上去了,更麻煩的是,不能沿用客戶信任的“老字號”,“突然冒出一家陌生的公司,別人還以為我閔行的公司出狀況了”。

新出台的“一照多址跨區備案”消除了他們的焦慮,只要向注冊地登記機關申辦全市網點的經營場所備案,該公司跨區的經營場所就不需要單獨申辦營業執照,“挂靠”到總公司的營業執照即可。新版營業執照幾乎還是老樣子,只是住所一欄加了“(一照多址企業)”。

這種“放活”涉及經營主體的跨區流動,以往推進難度較大。近年來,各區逐步統一思想,順應變革趨勢,轉變理念,通過協作共同消除“內卷式”競爭。

優秀的營商環境肯定要與市場“呼吸”同步。市場監管部門近年深入調研發現,“在哪裡做生意就要在這些地方開公司”的觀念已經轉變,越來越多的經營者選擇“輕裝上陣”的“廣撒網”模式,也就是用輕盈、扁平化的團隊結構去開拓更多的市場。對經營者來說,場所主要是用來經營的,不是用來証明經營主體資質的。

法制體系的與時俱進,也為優化營商環境開了“綠燈”。去年11月起施行的《上海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從法律層面明確了“一照多址跨區備案”,在此基礎上,上海市市場監管局今年推出細化措施,支持相關企業自主選擇辦理“一照多址”經營場所備案。

跨區商事登記“放活”后,市場活力被激活。汽車展銷是一個流動性較高的行業,門店調整是常見現象,“一店一照”模式下,經營者要投入大量時間在“開”和“關”上,每年每家門店獨立的年報和稅務申報等手續也佔用了大量精力。

在浦東新區市場監管部門支持下,特斯拉迅速將首批6家門店以跨區備案方式統一“挂靠”到總公司一張營業執照下。相關負責人表示,“一照多址”大幅節省了企業在商事登記方面的時間成本,騰出更多精力投入到產品服務和市場拓展上,這對提升企業競爭力很有幫助。

管:無事不擾

市場活不活,很大程度上要看管得好不好。多頭檢查、重復檢查、隨意檢查多了,限制了各類要素的流動,也就限制了市場的活力。

今年,上海市市場監管局發布全國市場監管領域首份“無事不擾”檢查事項清單,除了將直接涉及公共安全、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等方面的事項列為重點監管事項外,首批有411項符合條件的事項實施“無事不擾”,除上級部署、接到違法線索、法律法規明確要求等情況外,原則上不主動就這些事項開展現場檢查。

上海榮盛生物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從事疫苗及體外診斷試劑的研發、生產及銷售,許多關鍵環節都有嚴格的管控要求。頻繁的現場檢查需要進入其中一些環節,企業當然理解配合,但也會擔憂環境穩定性被打破后產生不良影響。

仔細查看顓橋市場監管所工作人員發來的“白名單”,副總經理王培勇感慨“改革力度相當大”,和榮盛生物有關的“免檢”事項有30多個,具體涉及120多個檢查要點,現在原則上市場監管部門不會主動對這些事項開展現場檢查,許多關鍵崗位上的工作人員不必抽出寶貴的時間陪同檢查。

截至目前,“無事不擾”檢查事項已佔上海市場監管領域檢查事項總量的六成。但監管執法隊伍中出現一種聲音:檢查少了,管得住嗎?

“無事不擾”的底氣源於監管能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現場檢查事項正被非現場檢查或社會共治等方式替代,既能讓企業“無感”,又能守住法律法規和公共安全底線。

對於這種“放”和“管”的平衡,21cake很有感觸。該品牌今年在虹口開設的首店沒有現場核查就拿到了食品經營許可証,裝修完第一時間便開門迎客,比“傳統操作”快了一周左右。這是因為門店實現了“互聯網+明廚亮灶”,且經營面積未超過150平方米,符合簡化審批的條件。優秀的營商環境讓21cake高層立即拍板,要在上海再開8家門店。

主營在線業務的食品業態,比如“無堂食”餐飲,食品生產加工的“身世”不夠透明,一直是行業難以取得消費者信任的“痛點”,也是監管的難點。現在,經營者主動實現“互聯網+明廚亮灶”,讓食品經營環節變透明,重新贏回了消費者的信任,市場監管部門則用簡化審批、降低風險等級、減少監管頻次以資鼓勵。目前,這種“互相信任”的免現場核查模式已惠及全市500多戶食品經營者。

服:彌補溫差

“優化營商環境沒有終點,上海營商環境改革8.0版行動方案中,約四成事項和市場監管有關。”倪俊南表示,這促使市場監管部門不斷審視自己,過去出台的改革舉措有多少還未完全落地,又有多少與企業實際感受存在“溫差”。

近年來,市場監管部門花了更多精力在走訪、座談、調研上,重點聚焦以往發布舉措的有效性和目前還存在哪些盲點、短板。有針對性的噓寒問暖,“逼”出了一堆企業關注度極高的“小事”,落實為新舉措。

企業名稱常用字詞資源有限,隨著新設企業的持續增加而減少,因此,起名和別人“撞車”的概率越來越大。上海市市場監管局開發了名稱智能幫辦系統,依托大模型、大數據算法智能推薦可用名稱。

一家內窺鏡相關產業醫療科技公司想用帶“鏡”的名字,沒想到智能幫辦推薦的“智鏡”比幾個投資人想了半天的名字更好,與公司“以智慧照亮健康”的願景不謀而合,“一眼相中”。

經測試,在經辦人輸入的企業名稱未能通過的情況下,智能幫辦給出了通過率不低於90%的起名方案。截至2025年10月26日,超過2000家企業使用智能幫辦推薦的“好名”進行登記注冊。

“頻繁刷臉”問題則來自一場連鎖企業負責人座談會。此前,根據規定,連鎖企業每辦理一戶分支機構登記,法定代表人都要逐一進行人臉識別和電子簽名,“刷得臉都麻了”。據統計,上海分支機構100家以上的連鎖企業有202戶,其中7戶企業的分支機構超過1000家。

“刷臉”便捷與否,直接關系眾多連鎖企業對上海營商環境的感受。上海市場監管部門推出的服務舉措,讓叮當智慧藥房的經辦人豎起大拇指。隻用了1個月,獲得法定代表人授權的登記聯絡員就陸續“刷臉”完成了10家門店的新設和77家門店的變更。未來,隨時“刷臉開店”將成為現實。

無論是剛進入市場的新設公司,還是想成為“常青樹”的規模企業,都有強烈的需求去聘請律所、行業專家等提供合規服務,避免違法違規風險、提高市場競爭力。

上海市市場監管局今年開發了“法治雲體檢”項目,企業在線申請體檢后,可以獲得涵蓋企業基本信息、日常監管信息的“老病歷”,還能聽到“醫囑”,分三個部分:先是針對企業名稱變更、一人公司財產混同、許可証到期、年報未按時申報等企業尚未發現的“隱疾”進行提醒﹔再是對企業經營涉及的常見法律問題、同行業高頻違法行為給予提示﹔最后是提供不同行業的政策法規信息,供參考。

與傳統的人工上門法治“體檢”相比,“法治雲體檢”遠程在線提供合規建議,打消了企業對合規問題暴露后可能會遭受行政處罰的顧慮。以往,擔心“隱疾”曝光,許多企業明知監管部門是上門指導服務,也不願、不敢“體檢”。思路轉換后,已有1萬余家企業從被動“體檢”轉變為主動問檢。其中,注冊資本100萬元以下的企業佔13.74%,讓昂貴的咨詢報告成為上海企業均可免費享受的標配。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陳璽撼)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