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讓更多人看見中國的生態之美”(我和中國的故事)

本報記者 劉軍國 崔 寅 姜 峰
2025年11月03日09:3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付愷在觀鳥。
  受訪者供圖

  卜愛琳。
  受訪者供圖

  路易斯(左)在採摘桑葉。
  閔 峰攝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不僅引領著中國綠色創新的生動實踐,也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帶來新的啟示。從江南古老的桑基魚塘,到候鳥翔集的上海臨港,再到鋼城煥綠的重慶江岸,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看見,生態之美正繪出一幅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人畫卷。

  加納小伙兒感悟湖州古老生態智慧

  兩年前,帶著對中國的好奇與向往,加納籍留學生路易斯·夸梅·阿納尼來到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的湖州師范學院求學。

  學習之余,路易斯的足跡也逐漸遍布吳興——走進太湖新溇港,看千年水利灌溉系統滋養一方沃土﹔在西塞山,伴著落日余暉遠眺群山含黛,體會“詩畫江南”的靈動意境……這片兼具歷史文化底蘊與現代發展活力的土地越來越讓他著迷。

  “吳興的魅力,不僅在於眼前的綠水青山,更在於綠水青山間的中國智慧。”談到印象最深刻的經歷,路易斯回憶起有一次曾在湖州師范學院組織的活動中見過的桑基魚塘生態系統:鮮嫩的桑葉用來喂養蠶寶寶,蠶的排泄物與殘葉則化作魚的天然飼料,實現有機物的巧妙轉化﹔魚塘中的魚糞等廢棄物,經微生物分解后成為富含養分的塘泥,挖起塘泥又能為桑樹提供充足肥料,助力桑葉繁茂生長。“水中養魚、塘基種桑、桑葉養蠶,三者環環相扣,形成良性循環”。

  “以前我在被譽為‘世界絲綢之源’的潞村錢山漾遺址見過4000多年前的蠶絲織品,當時只是驚嘆於絲綢的華美以及古老文明的璀璨,但對其背后的蠶桑文化並不了解。這個系統帶給我很大震撼。”在路易斯眼中,桑基魚塘生態系統不只是一套農業生產模式,更是中國古老智慧照進現代可持續發展的生動注腳。

  “初到中國之時,我便從湖州朋友口中了解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后來,當我了解到吳興是如何‘因桑魚而絲興’,幫助百姓走上了富足的道路時,就對‘兩山’理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這種內生循環的農業模式,是自然規律與人類智慧交融的完美結合。我發自內心地感到,書本上的文字遠不及親眼所見來得震撼,當真切看到桑樹、蠶、魚形成的生態循環時,我才真正讀懂‘兩山’理念的背后,是對自然的敬畏、對資源的珍視,是代代相傳的生態智慧。”

  兩年的吳興時光,已讓這裡成為路易斯心中的“第二故鄉”。那些在綠水青山間體悟的發展理念,在文化傳承中觸摸到的歷史溫度,在人與人真誠相待中感受到的包容溫暖,更成為他不斷前行的動力。“我希望,未來能帶著更多外國人走進這片土地,讓更多人看見中國的生態之美、文化之韻,看見‘兩山’理念繪就的幸福畫卷。”

  德國“鳥迷”記錄上海生態環境改善

  凌晨4點左右,德國人付愷從上海嘉定區江橋鎮的住處出發,驅車穿過寂靜的城區,一個多小時后,抵達了臨港——這是付愷最鐘愛的觀鳥地之一。

  “我總是盡量趕在日出前后抵達,因為清晨的鳥類最為活躍,光線也最適合拍攝。”他拿出相機,摸出雙筒望遠鏡,沿著海邊的小片林地慢慢走動,尋找著這些“空中精靈”的身影。

  2004年,付愷因化工咨詢項目從德國初次來到上海,那時的他從未想過自己會與這裡的飛鳥產生交集。定居上海后,付愷喜歡上了觀鳥,很快這份業余愛好就成了專業追求——從一開始用望遠鏡觀賞,到換成普通相機拍攝,再到后來配齊全套專業攝影裝備。如今,付愷已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資深“鳥迷”,“觀鳥是我最鐘愛的活動。我享受置身自然的愜意,期待著不期而遇的驚喜,更愛用鏡頭捕捉這些瞬間。”

  上海地處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每年都有大批候鳥途經這裡。“許多鳥兒模樣格外美麗,比如喉部像綴著一顆紅寶石的紅喉歌鴝。再比如羽毛如調色盤般多彩艷麗的仙八色鶇,它既珍稀又漂亮,對觀鳥者極具吸引力,外號‘鳥中仙子’恰好道出了它的神韻。”提起與鳥有關的話題,付愷如數家珍,“如今我對中國鳥類的了解,反倒比家鄉的鳥兒還要深得多。”

  身處化工行業,付愷對環境問題非常敏感。10多年的觀鳥經歷讓他切身感受到上海生態環境的改善,“污染嚴重的工廠陸續關閉,其中一家就在我去觀鳥的必經之路上,如今那股刺鼻的化學異味早已消失。城市裡的公園和綠地越來越多,公眾對鳥類保護的關注度也在不斷提升,這些都令人感到欣慰。”

  剛開始在上海觀鳥時,付愷常能見到捕鳥網。在當地環保部門和志願者的努力下,如今捕鳥網已難見蹤影,“我在微信上關注了好幾位志願者,經常看他們分享巡查拆網的進展,那份堅持與行動力讓我敬佩。我能感受到中國年輕一代的環保意識更強了!”

  保護生態絕非少數人的事,而是每個人的責任。為幫助公眾提升生態意識,付愷嘗試開設了觀鳥博客和網站,舉辦過鳥類講座,還自費出版了《上海南匯鳥類圖集》一書,贈送給觀鳥愛好者和有關部門。在南匯,付愷已記錄到約380種鳥類,並為其中約350種拍下了清晰的照片。付愷表示:“觀鳥記錄証實,南匯是中國鳥類資源最豐富的區域之一,希望未來能吸引更多全球各地的觀鳥者前來,這樣既能帶來生態效益,也能創造經濟效益。”

  上午9點,陽光開始變得灼熱,付愷也俯身收拾器材准備返程。他此行拍到了紅尾伯勞,更驚喜地見到了幾隻震旦鴉雀,后者有著圓圓的大頭和獨特的叫聲,屬於瀕危物種,也是付愷最愛的鳥類之一。

  “觀鳥這件事讓人上癮,尤其是在遷徙季節。”付愷相信,中國未來的自然和生態環境會越來越好,“我會繼續用鏡頭記錄那些美好瞬間!”

  烏克蘭姑娘觸碰重慶“綠色脈搏”

  洪崖洞的魔幻、單軌穿樓的奇觀、山城步道的閑適……前不久,南開大學烏克蘭籍留學生卜愛琳走進“網紅”城市重慶採風,各種迷人景致、新奇體驗讓她應接不暇。而卜愛琳印象最深刻的,是這裡時時刻刻躍動的“綠色脈搏”。

  行走在大渡口區,碧藍天空下,一派郁郁蔥蔥。這裡曾是長期服務重慶鋼鐵的老工業基地,在機器轟鳴、鋼花飛濺的時代,一度被人們稱作“灰城”。2011年,重鋼在大渡口區的生產主線完成環保搬遷,少了鋼鐵產業這一經濟支柱,大渡口區積極探求轉型發展之路。近年來,大渡口區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聚力培育大數據智能化、大健康生物醫藥、生態環保、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特別是成為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后,越來越多綠色、低碳產業在此落子布局,大渡口區也成功實現“工業鏽帶”到“生活秀帶”的華麗蝶變。

  沿著濱江路走,卜愛琳來到大渡口建橋工業園。“中國綠色低碳示范園區”“國家級綠色園區”……園區門前一個個醒目的標志,都透露著這裡對綠色的追求。建橋工業園是重慶工業“含綠量”的一抹縮影。“聽當地人介紹,重慶已建成了很多國家級的綠色工廠。有一組數字最令我驚訝:這些綠色工廠的產值已經佔到了重慶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29.5%。”

  產業搬遷后的鋼鐵廠區,也發揮出了新的價值,煥發出勃勃生機。走進利用重鋼廠區舊址改建成的重慶工業博物館,3.5萬余件藏品勾勒出了重慶不同時期的生產場景。“這是一座十分‘時髦’的博物館,充分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前沿技術提升展覽體驗,讓人猶如置身歷史場景中。這種以科技賦能連接歷史與現代的呈現,對我來說充滿著魔力。”卜愛琳說。

  行走在重慶的街頭巷尾,卜愛琳驚奇地發現,很多房屋的屋頂上都生長著茂密綠植和嬌艷花卉,“這讓每一棟建筑都像在與大自然親密私語,整個城市綠意盈盈,讓人心曠神怡。”得益於一系列治理工程,重慶的“顏值”不斷提升。道路兩旁,市民們在街邊的火鍋店大快朵頤﹔體育公園裡,老年人、青年人和孩子們一同“比拼”……推窗即見綠、出門入公園、就近來休閑,這裡老百姓的愜意生活讓卜愛琳也向往加入其中。

  “獨具韻味的自然美景、厚重的歷史文化、勤勞且勇於創新的人民,成就了重慶這座城市的無限魅力,不僅值得觀光游覽,更值得一再回味,希望能有更多人一睹它的風採。”卜愛琳說。

  (本報通訊員羅超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03日 17 版)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