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文化| 體育

又看嶺南!“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吸引滬上觀眾

2025年10月27日17:12 |
小字號

又看嶺南!8歲與80歲都覺得美

10月末的上海,秋風卷來些許涼意,而上海美術館內,一場大展持續升溫。自10月18日開幕以來,“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吸引觀眾走進展廳,一睹嶺南美術風採。

超2萬平方米的展廳面積,7個篇章、3個特別項目、350余位藝術家的800多件作品……如此龐大的藝術陣容遠道而來,激起了怎樣的回響?

全齡段觀眾因熱愛共振

展廳內,林豐俗的《公社假日》前,一名背著畫板的小男孩看得格外專注。他姓吳,今年8歲,二年級。聽導覽時,小吳是最認真的那一個,每一個拋出的問題,他都有獨到解答。為何帶著畫板?“等下我直接去上畫畫課。”

導覽結束后,小吳立刻投入美術館的“藝術游戲·拼圖識畫”活動,拼的正是那幅《公社假日》。記者觀察到,小吳在拼圖時格外安靜,不與其他小朋友聊天,也不尋求家長的幫助。他一味埋頭,火紅的鳳凰花海、洋溢著時代氣息的人物場景,在他指尖下一塊塊被復原。拼圖結束后的小吳,迅速露出“熱情本色”,他悄悄挪到其他正犯難的小朋友身邊,小聲提示。

小朋友的熱愛總是純粹的,而在展廳另一隅,流淌著一種相似的情感,更深沉、更厚重。年近八旬的陳老先生推著輪椅,輪椅上坐著他的愛人。他們在楊之光的作品前久久駐足,陳老先生神採飛揚,向記者介紹,“‘礦山新兵’‘女委員’‘海燕’,我家裡收藏了這些主題的郵票,今天看到真跡了!”陳老先生所說的,是1973年3月8日發行的編63—65“中國婦女”編號郵票,全套3枚,圖案分別源自楊之光水墨畫《礦山新兵》、湯小銘油畫《女委員》、潘嘉俊油畫《我是海燕》。在第四篇章“激情歲月”展廳,看過《礦山新兵》后,轉角又偶遇《我是海燕》,陳老先生的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當記者詢問對嶺南美術的看法時,老先生侃侃而談,從技法源流到名家故事,如數家珍。陳老先生還不時俯身,向妻子輕聲講解畫中的技藝與情感,他的妻子笑著說:“他特別喜歡這些,剛才還說,這麼多的真跡,實在是看得過癮!”

“其命惟新”為何能留下這麼多動人的瞬間?記者遇到了在中國美院上海分院工作的張女士,“這次展出的作品時間跨度很大,從上世紀初到當下。像我的爸爸媽媽這一輩,展覽中四五十年代到改革開放時期的畫作,能反映出他們當時的生活場景。”從畫中“憶往昔”,正是許多老人願意走進展廳的原因。記者觀察到,展覽特別安排長300米的時光長廊,不時有子女推著坐在輪椅上的老人路過,當某個時間點觸發舊日回憶,老人便轉過身,與子女討論“當年發生了什麼”。

展覽又為何吸引小朋友?張女士的女兒指著《公社假日》說:“漂亮!”

美,是小朋友對“其命惟新”的第一印象,《公社假日》鳳凰花美得艷麗、《大器》藍白牡丹美得淡雅、《大美天山》美得大氣……廣東美術館帶著“壓箱寶”來到上海,獲得的是老人家深沉的愛、小朋友純粹的贊美。8歲與80歲,嶺南藝術的美跨越代際,全年齡段的觀眾在這裡因熱愛而共振。

再成嶺南美術展示舞台

廣東的畫,為什麼會在上海大規模展出?

問題的答案,藏在展廳的每一處角落。高劍父“新國畫”代表作《東戰場的烈焰》,以“一·二八”事變中遭日軍轟炸的上海閘北為背景﹔關良在上海時醉心戲曲,時常出入戲院揣摩角色神態,這份痴迷充分體現在他筆下﹔魯迅發起的“新興木刻運動”,在上海掀起波瀾,陳煙橋、黃新波等一批粵籍熱血青年是中堅力量,他們與廣州的李樺等人以刀代筆,木刻為媒,刻下救亡圖存的深沉印記。

嶺南畫派的壯大,離不開上海。甚至,“嶺南畫派”這個詞的確定,都與海派名家劉海粟密不可分,1934年,德國柏林舉辦的“中國現代繪畫展覽會”前言中,劉海粟首次明確將“二高一陳”的藝術探索從“折衷派”定義為“嶺南畫派”,從此基本奠定了“折衷派”即是“嶺南畫派”的冠名。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美協主席林藍說道,新中國成立后,廣東與上海的藝術聯系承前啟后,依然緊密。“在籌建農講所紀念館時,廣東美術界的‘四大金剛’——湯小銘、陳衍寧等名家被抽調進行主題創作,與來自上海的陳逸飛等全國頂尖藝術家一同潛心合作,最終成就了一批影響全國的主題美術經典。”至改革開放初期,廣東畫院重建,時任院長關山月特意邀請海派名家劉海粟、朱屺瞻、唐雲等共襄盛舉。

歷史與當下,在此刻重疊。廖女士的疑問,逐漸有了解答。“美術大展,就像上海給廣東藝術提供一個向世界展示的窗口。”她望著往來的外國面孔感慨。這次來到上海,與家鄉的藝術“偶遇”,讓廖女士萌生新的想法——也許回到廣東后,她該去美術館仔細看看。

如林藍所說,百年前,嶺南美術在上海“放大”,百年后,上海依然是它們熠熠生輝的舞台。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阮佳雯)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