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屆國際地下空間開發大會舉行,專家共議地下空間擁抱前沿科技

地下空間是城市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9月25日至26日,“世界城市日”系列活動——第十二屆國際地下空間開發大會(IFUS 2025)在上海召開,來自中國、法國、新加坡、俄羅斯、荷蘭、日本等國家的百余位頂尖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地下空間開發的未來趨勢、技術創新與可持續發展。
地下空間作為城市空間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存在著交通、市政、防災等傳統功能,更在能源轉型、碳匯提升、智慧治理等方面展現出巨大潛力。大會名譽主席、八一勛章獲得者、陸軍工程大學教授錢七虎建議,地下空間在防災減災、應急儲備、能源保障等方面具有天然優勢,要加快構建以地下空間為支撐的城市韌性體系,增強城市應對自然災害、突發事件和能源危機的綜合能力。同時,進一步加強地下空間與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發展智能建造、智慧運維、綠色低碳技術,提升地下工程的安全性、經濟性和環境友好性。
作為擁有近2500萬人口的超大城市,上海始終將地下空間開發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內容。上海市住建委總工程師劉千偉表示,去年,上海建成了北橫通道、銀都路越江隧道、泰和污水處理廠等工程項目,已建地下工程超4.37萬個,總建筑面積近1.65億平方米,地下空間圖譜正逐漸清晰展開。今年,張園城市更新和東方樞紐等一批重大工程正在積極推進,眾多的工程實踐促進了地下工程理論的發展,而且不斷提升了上海地下空間的規劃設計以及施工技術、環境質量保障技術、防災減災技術及建養一體數字化技術和綠色環保技術的水平。
“未來,地下空間將呈現開發集約化、技術智能化、功能復合化的特征。”劉千偉說,上海將以創新為引領,深入開展地鐵、隧道、管廊等地下生命線工程,以及運行管理的關鍵理論和技術研究,提升城市安全韌性,研發深地探測、智能建造等前沿技術,提升人工智能賦能地下空間發展的水平,探索集約、高效的綠色發展模式,提升土地資源集約利用效率,促進城市的高質量發展。
作為上海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建設與運營管理的主力軍,上海城投集團在地下空間開發與地下基礎設施建設運行領域持續深耕探索,建成運營道路隧道、地下污水廠、供排水管網、原水管渠等大量地下基礎設施,累計開發地下空間超過200萬平方米。上海城投(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葉源新提出,隨著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技術的持續提升,長、大、深、險特點下的安全高效、低影響的技術需求十分迫切。他認為,需要加快構建相關理念、技術和管理變革以及制度規范的與時俱進。
據悉,第十二屆國際地下空間開發大會(IFUS 2025)由同濟大學、深圳大學、上海市土木工程學會、上海城投(集團)有限公司共同主辦,以“創新、韌性、智慧”為主題。
本屆大會還設立三大專題論壇,聚焦不同細分方向。在未來城市地下道路創新發展論壇中,專家圍繞各類地下道路的通風淨化、長大盾構隧道安全建造與智能化、復雜環境施工建設、沉井工藝、UHPC新材料應用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地下空間智能建造與綠色低碳論壇聚焦人工智能與地下空間開發的深度融合,多位企業專家與高校學者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城市更新與基礎設施建設論壇則重點關注歷史建筑保護性開發、既有建筑病害治理、中心城區高架更新等實踐難題,與會專家提供了多項創新解決方案。
為助力青年學者成長,本屆大會特別設立研究生論壇,為地下空間領域的年輕學者提供學術交流平台。來自同濟大學、深圳大學、西南交通大學、東南大學、山東大學、國防科技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西安科技大學等高校的青年學者,匯報了在隧道工程、智能建造、新型材料、地下空間環境優化等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