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辟謠平台:母嬰產品價格波動多與促銷有關

補貼沒到賬,母嬰產品就漲價了?
社交平台熱議背后,有博主借機“起號”,有賬號制造焦慮借勢推銷
近日,隨著國家生育補貼政策的落地,社交平台上掀起了一股關於母嬰產品漲價的熱議。部分網友在社交平台上發文表示,有些母嬰產品價格大幅上漲,懷疑商家是想趁機賺走“奶爸奶媽”手中的補貼。
事實真的如此?上海辟謠平台記者展開調查。
價格波動多與促銷有關
在社交平台上,類似“育兒補貼還沒到賬,母嬰產品就漲價了”的帖子屢見不鮮。一些博主列舉出多個知名母嬰品牌,聲稱其奶粉、紙尿褲、嬰兒輔食等產品價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調,漲幅從十幾元到幾十元不等。
為核實這些傳言的真實性,記者對線上電商平台和線下母嬰店進行了調查。
線上,記者選取了多個被提及漲價的奶粉、嬰幼兒用品品牌在不同平台的官方旗艦店查看價格,並使用平台自帶的價格監控工具和比價軟件對比近期價格。
以某品牌奶粉為例,網傳其價格漲了6%至8%。但比價軟件顯示,該品牌不同產品的價格變化雖然不一致,但沒有普遍漲價,總趨勢比較平穩。
被點名漲價的尿不濕品牌同樣如此。雖然價格有波動,但總體平穩,更沒有突擊漲價的情況。
記者走訪了部分母嬰用品線下櫃台。店員說,這段時間有產品漲價,也有產品降價,但與育兒補貼新政沒有任何關系,“有時是商場搞活動,補貼品牌﹔有時是廠家要清庫存,也會調整價格。最近沒有接到過‘全面漲價’的通知。市場競爭比較激烈,品牌也不敢輕易漲價。”
其實,母嬰產品市場競爭充分,定價自主,利用某個品牌某件產品在某個平台上的價格變化個案,得出“母嬰產品都漲價了”或“都沒漲價”的結論,無疑是以偏概全。
此外,母嬰產品價格波動是正常的市場現象。例如,有網友在社交平台分析了為什麼部分產品給人“漲價”的感覺——
其一,部分網友所說的“原價”其實是前不久電商平台“618”大促期間的價格。大促期間,平台、品牌的促銷活動較多,疊加之后,“到手價”相對便宜。近期屬於營銷淡季,產品的“到手價”會高一些。
其二,部分品牌確實有價格調整計劃,有的在幾個月前就已開始,隻不過庫存尚未消化完畢,此前消費者購買的是定價相對較低的“舊款”,而新款按照新定價銷售,價格可能上漲也可能下跌。
鼓吹漲價別有用心
調查中,一些來自母嬰用品生產企業和母嬰用品博主的“漲價言論”引起了記者注意。
記者發現,與部分網友分享個人消費經歷不同,這類賬號往往缺乏具體的案例,而是人雲亦雲,用吸引眼球的“標題”、泛泛而談的內容等,鼓吹“母嬰用品漲價潮”。
有的帖子是母嬰用品博主的“起號”之舉——就是通過蹭熱點,盡快為自己的賬號積累粉絲。有一名博主甚至大言不慚地分享“起號”經驗,並且表示自己已經接到了廣告。
還有一些鼓吹“漲價”的自媒體號和企業號,將“漲價帖”與自家商品綁定。他們在帖子中抱怨其他品牌產品漲價,或者用“再不買就漲價了”“希望那麼好的產品不要漲價”等,制造焦慮,借勢推銷自己的產品。
對於這類造假行為,網友要擦亮眼睛,不要被虛假言論所誤導。平台也要承擔責任,對造假營銷說“不”。
業內人士表示,若想減少沒有實際依據“漲價”的言論,品牌、平台和消費者都要有所作為。
一方面,品牌、平台的“原價”“活動價”應當更加透明。目前,電商平台促銷活動比較復雜,各種滿減、折扣、優惠券等發放不夠透明,使用規則也五花八門,容易引發“產品動不動漲價”或“短期內漲價”的錯覺。所以,簡化促銷方式能讓價格看起來更透明。
另一方面,有些平台已經提供了“價格走勢”“低價保障”等價格服務,支持消費者查看產品在一段時間裡的價格變化,以及支持在消費者購買后的一定期限裡,“買貴了退差價”。類似的價格服務可以更普及一點,讓消費者明白消費。
至於消費者,在選購產品時也可以使用比價工具。現在有很多購物比價App,消費者下單前可以使用它們比較心儀商品在不同平台、不同店鋪的價格,最終選擇合適的正規平台。同時,不妨關注一些第三方的價格監測網站,實時掌握產品價格走勢。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任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