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恐龍胚胎化石首次來滬!曾流失海外20年,將展出3個月

迄今發現的最大的恐龍胚胎化石——中華貝貝龍,17日首次亮相上海。上海自然博物館“龍吟九州·中國恐龍大展”河南主題周啟動儀式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古生物學家徐星院士與河南自然博物館館長徐莉共同“開箱”,揭開了這枚世界最大恐龍胚胎化石的神秘面紗。據了解,該恐龍化石真跡將在上海自博館展出3個月。
現場開箱展示的“中華貝貝龍”化石真跡
院士“開箱”,有“迷弟”從廣東追來
中華貝貝龍化石是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恐龍胚胎化石之一,含4枚長約43厘米較完整的巨型長形蛋,以及1個保持左側臥姿態的非常年幼的恐龍幼體。它於1992年在河南西峽被發現,卻一度流失海外20年,被《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以“路易貝貝”的名字家喻戶曉,經過多方努力,直到2013年才回歸祖國。
“我們當時就提了一個理念,這個寶貝確認無疑是我們河南西峽流失出去的,回來后就給它起名叫‘中華貝貝龍’。”河南自然博物館館長徐莉介紹。自此,這個未出世的恐龍寶貝,有了“中國國籍”。
恐龍胚胎化石是恐龍寶寶在蛋中破殼之前就被掩埋而成的化石。此時蛋中的骨骼還很軟,比硬體骨骼化石的形成更加不易。開箱前,特地從廣東追來上海的小恐龍迷廖雲隆十分激動:“恐龍胚胎裡居然保存了骨骼,一定得來親眼看看。”
徐星院士帶來《竊蛋龍家族的神奇故事》專題報告
開箱儀式現場,徐星院士帶來題為《竊蛋龍家族的神奇故事》的專題報告,深入淺出地講述了竊蛋龍家族的演化歷程。徐星院士介紹,這枚“中華貝貝龍”胚胎化石十分罕見,是科學研究的珍貴樣本,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恐龍的生殖行為、發育過程,解答巨型恐龍蛋的身世之謎。通過研究中華貝貝龍胚胎骨骼化石,科學家確認其為竊蛋龍類,屬於近頜龍家族中的新物種。“中華貝貝龍的回歸,承載了一段流失海外多年終歸故土的傳奇,為我們探索恐龍演化奧秘打開了一扇重要窗口。”
河南周亮點紛呈,“中國恐龍地圖”不斷擴展
除了帶來珍貴的“中華貝貝龍”,河南自然博物館此次還向上海自然博物館捐贈了一件“迷你豫龍”骨架模型,這件模型也將在恐龍大展中亮相。迷你豫龍是一種生活在距今7500萬年左右的白堊紀晚期的小型獸腳類恐龍,是目前已知最小的竊蛋龍類之一。該模型由河南自然博物館特別制作,以精致的工藝生動呈現了豫龍家族成員的獨特形態,為觀眾提供了直觀感受恐龍多樣性的絕佳機會。
互動課程、紀錄片展映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也將在河南主題周期間精彩呈現。其中,在上海自博館B2舉辦的“小盜龍裝架大師課”中,青少年們可以化身古生物學家,親手裝配精巧的小盜龍骨架模型,通過實踐深入了解恐龍的骨骼結構與生物特征。
“迷你豫龍”骨架模型捐贈儀式現場
此次恐龍大展展出了洛陽中原龍、巨型汝陽龍等來自河南自然博物館的珍貴恐龍化石標本。其中,洛陽中原龍是我國中部地區發現的第一個鳥臀類恐龍,是我國目前為止唯一發現有確鑿証據的大型結節龍類甲龍。巨型汝陽龍體長達38.1米、重量可能超過100噸,相當於20頭成年大象之重。如今,它的全身骨架已在上海自然博物館B2大廳雄姿再現,成為展覽的震撼明星。
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介紹,為恐龍大展特設“河南周”是為了給這些自河南遠道而來的珍貴化石一個“C位出道”的機會。“恐龍大展集結了來自全國12家科研機構與博物館的118件(組)恐龍及伴生生物標本,我們希望每一件珍品都能被大家看到。”
自2025年5月底開展以來,“龍吟九州·中國恐龍大展”吸引了超15萬人次觀眾參觀。展覽后續還將陸續推出其他主題周等系列內容,為公眾帶來更廣闊的“中國恐龍地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