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亭新鎮買菜不便 居民盼補齊生活配套“短板”

滬郊安亭新鎮環境雖好,但買菜不便、如廁也有點難
居民盼補齊生活配套“短板”
綠樹成蔭、街道整潔,滬郊安亭鎮以其生態設計和低密度居住形態成為“上海一城九鎮”的示范樣板。但暑期來到這裡幫忙帶孫子的洪阿姨卻感到生活不便,“不習慣用手機買菜,周圍又沒個菜場,真是犯難”。居民口中的不方便,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買菜和如廁。基礎生活配套的缺位問題尤為明顯。
農貿市場太遠了
唐阿姨家住安亭新鎮萬科萊茵半島小區,她直言:“這兒生活上最大的問題就是買菜難。”
居民們記得,安亭新鎮曾有一家永輝超市,是為數不多的買菜渠道之一,但自從去年永輝搬走后,社區的“買菜難”問題愈發凸顯。“那段時間至少有五六個月我們買菜都沒著落,后來是一個叫甌盛的小超市接手了,但蔬菜生鮮種類不多,菜價也比較高。”唐阿姨說。
記者實地走訪發現,安亭新鎮范圍內目前除居民提到的超市外,僅有三家小型生鮮門店:一家中誠薈蔬果小店十來天前剛開業,商品種類還不是很多,二十幾平方米的小商鋪內顧客寥寥﹔同一條道路上的京東便利店和盒馬自提點各擺出幾排基礎菜品,種類也不夠豐富。
從安亭新鎮不少小區到最近的農貿市場雖直線距離約3公裡,但實際行走距離更遠一些。“我們小區離鎮上的農貿市場有4公裡,打車要17元錢。坐公交也不方便,離我們小區最近的車站要走20分鐘。嘉定114路雖在安亭新鎮設了三個站,但就是不到我們這邊。”唐阿姨說,“天熱時,走這麼遠坐公交去買菜,實在太折騰了。買個菜路上就要花掉近兩個小時。”
臨時早市被取締
一度,居民以為問題迎來了轉機——去年在安智路的小樹林前,一處臨時農貿市場悄然興起。“應該是相關部門協調后允許設立的,有三四十個小攤,擺攤時間從清晨6時至8時半。大多是附近村裡的農民,他們賣的玉米、絲瓜、冬瓜等,新鮮又便宜。”
記者來到這個被稱作“小樹林早市”的地方,它位於安亭新鎮的中心區域,一側是小河道,一側是樹林,正好處在馬路旁邊較開闊的一側,空間足夠容納幾十個小攤。
“超市裡的絲瓜近6元一斤,小市場裡兩三元就能買到,大家都願意去那兒買。”唐阿姨說,這個小市場早上營業到8時半,攤販們會在規定時間內收攤,現場也比較整潔。“有些人專門帶著塑料袋,賣完菜就把垃圾帶走,玉米殼、菜葉都不亂扔。”
居民洪阿姨說:“我住在市區,周末來看孫子,每周都會從市區拎點菜來,天熱不容易保鮮,這個小市場真是解了燃眉之急。”但讓洪阿姨沒想到的是,十幾天前的星期一早上,她照常去小樹林買菜,卻發現市場已被取締。“城管說是接到通知不能再賣了,好像是因為衛生環境問題,具體原因沒說清楚。”
記者從安亭鎮城管處了解到,該臨時疏導點最初確實由多方協調設立,為附近村裡的老人提供銷售自種蔬菜的便利。但后期因批發商戶也進入,市場規模擴大,出現環境臟亂、噪聲擾民等情況,引發周邊居民投訴,城管部門因此決定關閉小市場。
民生配套未成網絡
作為汽車產業重鎮,安亭新鎮存在產業強、配套弱的問題。按照《上海市控制性詳細規劃技術准則》(2016年修訂版),室內菜場屬於社區級基礎保障類設施,應每1.5萬人設一處,每處最小規模達1500平方米,服務半徑不宜大於500米。而安亭新鎮目前常住人口已超過兩萬人,不少居民稱,在最早的房產開發方案中,開發方曾設想設立配套菜場,但最終未能落實。
多位居民表示,早市雖為臨時性質,現場管理仍相對有序,問題並非不可解決。“不能因為有問題就一關了之。”唐阿姨認為,市場規模擴大確實帶來管理壓力,但也恰恰說明需求巨大,“大家不是非要圖便宜,是因為附近實在沒地方買菜了。”
居民們建議,相關部門能否嘗試備案制管理,比如設置固定攤位、劃定經營時段、加強清潔巡查,而非一禁了之。
除了買菜難,公廁少也是居民反映最集中的問題之一。尤其在臨時早市仍存在期間,部分攤販和買菜者如廁會“就地解決”,這也成為周邊一些居民投訴早市的原因。
記者搜索地圖發現,整個安亭新鎮公廁分布比較稀疏。以早市菜場為中心,半徑1公裡內沒有公廁,距離最近的公廁其實相隔一條吳淞江,顯示在河岸對側的上海汽車博覽公園內。不過,位於安亭新鎮中心處的萬創坊辦公樓內設有廁所可供居民使用,但地圖上無明確標注。“其實辦公樓裡是有廁所的,但你不進大樓根本看不到,外面也沒指示,有的人不太敢隨便進去。”居民王阿姨說。此外,沿河步道、社區之間的綠地、居民遛彎路線上,基本未設置公共衛生間。
安亭鎮在2017年發布的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中,明確提出“形成多層級公共服務體系,實現15分鐘生活圈均衡配置”。目前,隨著安亭新鎮開發進入尾聲,面對不斷增長的常住人口和生活服務需求,居民們希望下一步能補齊民生配套,讓生活更便利。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王一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