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滬老小區“大樹擾民”?“綠色舊改”悄然展開

2025年07月18日09:03 |
小字號

有的住戶苦於大樹遮光,有的住戶卻珍視這份綠意,控江路街道探索新機制平衡各方訴求

老小區“大樹擾民”? 一場“綠色舊改”悄然展開

在金融領域,“灰犀牛”常被用來比喻大概率風險:它們體型巨大,本不該被忽視,但因其動作緩慢,反而讓人疏於防范。在楊浦區控江路1455弄小區居民眼中,小區內的5棵香樟樹,就是身邊的“灰犀牛”。

在控江路街道,有39個老舊小區。小區內有的樹已高過樓頂,枯枝和落葉落在樓頂天溝阻塞排水﹔有的樹根系過於繁茂,堵塞了地下排水管網﹔有的樹離居民樓過近,枝干頻繁拍打樓體﹔有的樹生長發生傾斜,存在倒伏風險。野蠻生長的大樹,已很難讓社區居民“視而不見”。

今年,控江路街道成為全市唯一一個全域開展樹木遮擋治理的試點街道。依托“多格合一”工作機制,30多名綠化專業技術人員走進控江路街道39個老舊小區,對4000多棵樹木進行了地毯式的排摸和測繪,並與社區干部共同編制了《樹木修剪指南》。一場針對老舊小區樹木的“綠色舊改”,正在展開。

多方資金撬動下,首批537棵樹木已於不久前完成修剪。困擾社區居民多年的大樹問題,終於得到有效治理。

更深層的變化,也正在社區發生。

隱患

在控江路街道,許多老舊小區建成已數十年。冬去春來,不知不覺間,曾經與居民生活互不打擾的樹木,開始慢慢侵佔居民的生活空間。

控江路路1455弄小區建成於1964年。8號樓前,一棵近20米高的香樟樹已經高過6層的居民樓。居民說:“樹冠越長越大,有的樹枝挂在電線上,有的樹枝伸進居民窗戶,有的樹枝碰到外牆上的空調外機和晾衣竿。”

因為樹木高過屋頂,每到大風、暴雨等極端天氣,被風吹落的枝葉落在屋頂,經常阻塞用於排水的天溝,造成屋頂積水,進而引發居民家中漏水,還會增加屋頂負重,長此以往可能增加房屋結構老化風險。

小區內,4棵樹冠繁茂的香樟樹分列道路左右。鳳新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法喆祥說:“樹木過於高大,居民又頻繁從樹下經過﹔每到極端天氣,最擔心落下的枝干砸傷居民。”

在控江路1039弄小區,居民有著相似的煩惱。小區內生長著80多棵高聳的水杉樹,最高的樹有10層樓高,而大樹旁的居民樓,不過5層樓高。樹冠掉落的枝葉從空中飄落,堵塞屋頂天溝。

在鳳城二村小區,大樹擾民的情況又有不同。江浦路與延吉西路的路口旁,4棵30余年樹齡的水杉樹緊鄰著居民樓。由於樹木過於高大,每到大風天氣,高層居民樓外的樹枝在風中大幅搖擺,不停敲擊居民樓外牆。有居民多次向居委會投訴:“這樹再不修剪,房子都要被‘敲’出裂縫了!”

居民的擔憂不無道理。鳳二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郁海鸝告訴記者,小區始建於上世紀50年代,后來又經過兩次改造,加高了樓層。近幾年來,隨著樹木不斷長高,枝干敲擊居民樓的情況越來越頻繁。

在雙陽二村小區,4棵高大的香樟樹也成了居民安全的威脅者。雙陽二村小區建成於上世紀50年代,63、64號樓北側幾米外,4棵香樟樹緊挨著一堵圍牆生長。圍牆另一側,就是控江中學的校園。令人揪心的是,4棵香樟樹冠一側輕、一側重,樹木向控江中學圍牆一側傾斜,造成多處地磚開裂。

大樹為何傾斜?雙陽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陶凌雲說,由於受居民投訴,物業公司多年以來對居民樓一側的樹木進行修剪,校園一側則長期未修剪。單側修剪造成樹木生長發生傾斜,存在汛期倒塌的安全隱患。

還有居民說起:部分小區由於修建了地下車庫,供樹木生長的地下空間相對不足。多年以來,樹冠已經生長得十分繁茂,樹根卻可能相對較淺,樹木整體“頭重腳輕”,容易倒伏威脅居民出行安全。

試點

居民對物業服務的需要,已從“有沒有”到“好不好”,希望小區的事有人管、管得好,小區品質能提升、更宜居。

去年以來,樹木治理的相關投訴,已成為控江路街道居民反映的高頻事項。控江路街道黨工委書記黃春怡發現,街道2024年度12345熱線工單中,涉及綠化修剪引發的矛盾共109件。而對小區來說,獨自治理“大樹擾民”,存在缺實操指南、缺資金支持兩大難點。

缺實操指南——《上海市綠化條例》規定,居住區綠地由業主委托的物業管理企業或者業主負責養護。而作為養護單位的物業,往往缺乏專業能力。有的小區發生過修剪工從空中墜落的事故,所幸工人受傷不重﹔有的小區還發生過修剪不規范導致樹木凋亡的事件,引發投訴。

缺資金支持——老舊小區的物業管理費普遍偏低,控江路街道相當多的小區至今仍維持著每平方米每月0.8元的最低標准。許多老舊小區,深陷“物業收費標准低,服務水平跟不上,居民滿意度低,物業費也就越發難以上調”的惡性循環。有物業公司坦言:每年的物業費用於雇佣保安、清運垃圾等基本開支尚且捉襟見肘,向小區居民專門募集樹木修剪費用,更是難上加難。

破解物業治理難題,黨建引領是關鍵。搭好平台、建好機制,才能統籌各方力量,合力解決居民訴求。

針對小區獨自治理“大樹擾民”兩大難點,控江路街道今年起開展全域治理。通過“多格合一”,與市、區相關主管部門、單位共同開展樹木遮擋治理試點。一場針對老舊小區樹木的“綠色舊改”悄然展開。

今年6月,在市綠化市容局的指導下,市綠化管理指導站、區綠化市容局的30余名綠化專業技術人員,與街道、居民區干部組成調研組,分別對控江路街道34個老舊小區樹木的品類、冠幅、生長狀況及周邊建筑情況等信息開展不間斷排摸,並廣泛聽取周邊居民對樹木遮擋治理的意見和建議。

排摸發現,537棵樹木已出現不同程度的樹體歪斜、冠幅過大遮蔽採光等問題。依托聯建單位專業資源支撐,街道整理形成“一樹一檔”的《控江路街道老舊小區樹木地圖》,並進一步形成“一樹一案”的《樹木修剪指南》。

自此,控江路街道4000多棵樹木的養護與修剪,有了清晰且專業的規范。每棵樹各自的修剪周期、標准強度、專業手法和安全規范得到明確,樹木既能“健康重生”,又不會過度生長。

資金方面,街道層面“團購”修剪服務,大幅降低了樹木的修剪成本。法喆祥告訴記者,兩年前,鳳城三村小區曾獨自修剪3棵水杉樹。由於修剪規模較小,導致單棵樹木的修剪成本較高。比如,設備使用費的標准是3500元/天,哪怕隻修剪一棵樹,也要花3500元。

今年4月,陶凌雲曾考慮修剪雙陽二村小區的4棵香樟樹,卻被一張報價單“勸退”。他給記者詳細算了筆賬:小區獨自修剪,需要人工費7200元(8人2天)、垃圾清運費10500元(6.8米綠化垃圾車7輛)、工具車使用費800元(2天),平均每棵樹木修剪花費4625元。

今年6月,街道全域開展樹木遮擋治理試點后,他又一次收到報價單:單棵樹木的修剪成本降至550元。原來,街道很多小區有修剪樹木的需求。從街道層面統籌,500多棵樹木共同修剪的規模效應,使單棵樹木的修剪成本大幅降低。

示范

強化黨建引領、深化物業治理,關乎群眾切身利益,關乎人民城市建設,關乎超大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現代化。

在控江路1455弄小區,記者看到,曾經野蠻生長的香樟樹經過回縮式修剪,已收回了曾經伸向居民窗戶和陽台的枝葉。首批537棵出現不同程度樹體歪斜、過高難以修剪、居民修剪訴求強烈的樹木,已於不久前完成修剪。困擾控江路街道39個老舊社區多年的大樹,終於得到有效治理。

大樹擾民的困擾,不僅發生在控江路。

今年7月,靜安區曹家渡街道在陽光名都小區召開“小區樹木遮擋治理工作現場推進會”,發布全市首個街道級《曹家渡街道小區樹木遮擋治理工作指引》。

陽光名都小區建成於2004年,高綠化率曾是小區環境的亮點。可二十年過去,樹木日益高大繁盛,過去的亮點竟成了如今的困擾:有的住戶苦於樹木遮擋陽光,有的住戶卻珍視樹木的綠意與清涼。

為平衡多方訴求,曹家渡街道專門制定了相關工作指引,為轄區內14個居民區、92個小區的3.2萬戶居民提供科學合理的樹木修剪依據。陽光名都小區將根據指引,修剪88棵樹木,讓綠蔭成為風景而非煩惱。

無獨有偶。今年4月,鬆江區江南文化園也有居民投訴,小區多棵樹木遭“斷頭式”修剪。原來,是小區另一戶居民多次反映樹木影響採光通風,物業才應居民要求進行修剪。

與房屋一樣,樹木也會隨時間變得老舊。如何養護,卻是上海多地正在探索的新課題。在全域開展樹木治理的探索中,控江路街道始終追求“從一件事到一類事”的示范性。

比如,一份在全市可復制、可推廣的小區綠化修剪手冊。試點工作中,街道與專業技術人員共同編制的《樹木修剪指南》,充分結合上海氣候特點、樹木生長規律及老舊小區實際需求,明確不同樹種的修剪周期、標准、強度、手法、安全規范、參考收費標准及居民征詢流程,還配套圖文並茂的示例圖解,讓小區綠化修剪有規可依、有例可循。

比如,在為4000多棵樹制定養護方案時,街道工作者逐漸意識到,目前上海許多居住區種植的樹木中,部分品種其實並不適合在居民區種植:有的樹木生長過快,短短幾年就會侵佔周邊居民的生活空間﹔有的樹木樹齡較短,易發生歪斜造成安全隱患﹔有的樹木容易落果,弄臟樹下的座椅設施或車輛……一張居民區不適宜種植的樹木清單,也正在籌劃當中。

更實際的,是修剪樹木的經費問題。鑒於老舊小區維修資金有限的情況,街道將依托黨組織服務群眾專項經費做好托底,探索“政府補一點、單位擔一點、居民出一點”的多元分攤模式,用少數經費補貼與專業化服務,撬動老舊小區居民出資參與的主動性。

據介紹,在試點工作的基礎上,后續還將進一步將相關工作推廣至商品房小區,引導物業單位參照標准開展綠化管理。

變化

試點以來,更深層的變化,也正在社區發生。

有的社區,居民之間更理解、信任了。在鬆花江路928號、930號小區,樹木遮擋問題中藏著老舊小區的鄰裡矛盾——樓上居民偏愛窗前綠意盎然的景致,而樓下居民卻被茂密枝葉遮擋陽光。

“樓上賞綠、樓下遮光”形成的矛盾,一旦有居民提出修剪樹木,居民之間總會吵成一鍋粥。鄰裡之間如何達成共識?雙花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楊曉晴磨破了嘴皮。她勸樓上居民:“比如,未來需要加裝電梯時,也需要樓下居民理解樓上居民的難處。現在不理會樓下居民的採光需求,未來加梯時,怎麼得到樓下居民的理解支持呢?”

在控江路1455弄小區,法喆祥帶著樹木地圖和修剪方案敲開居民家門,挨家挨戶征詢意見,廣泛傾聽居民的想法與希冀,在小區269戶居民中尋求社區治理的“最大公約數”。“樹”的工作,歸根結底是“人”的工作。治理“一棵樹”的問題,激發了小區居民對社區治理的自主性。

“對於社區建設,每個居民都有追求美好的向往,但從前因為沒人帶頭解決、費用問題復雜、害怕承擔責任等原因,缺乏參與社區治理的主動性。”法喆祥說,通過黨建引領破題、專業標准筑基、民主協商聚力,許多老舊小區的居民開始覺得,自己也是社區的主人,要參與到共議共治中來。

從“事事難以達成共識”,到“以96.3%贊成票通過”修剪方案,一種“共同體”意識正在控江路1455弄小區形成。

施工人員進入小區時,許多居民紛紛打開窗戶,共同關注著家門口的新變化。困擾居民多年的大樹終於修剪完成時,不少圍觀的居民自發鼓起掌來。對居委會與物業的支持與信任,也正在形成。

“或許,這就是黨建引領物業治理的正向循環。”法喆祥說。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肖彤)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