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參事室開展"提振上海居民消費需求研究"

市政府參事室開展“提振上海居民消費需求研究”
消費需求新變化:更注重性價比
面對當前消費市場的變化,不少年輕人奉行“可以買貴的,不能買貴了”,他們願為興趣一擲千金,又精於各種比價﹔銀發消費也在興起,老年人購物既追求品質與體驗,也注重性價比,警惕品牌溢價和過度消費。
作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如何進一步提升購物環境,優化消費便利度,促進新型消費?今年市政府參事室開展“提振上海居民消費需求研究”,發放有效問卷4036份,分析上海居民的消費需求變化及趨勢,並提出應對消費新需求新挑戰的對策。
服務消費成為核心增長引擎
參事調研發現,更注重性價比成為消費需求新變化。問卷調研顯示,認為過去一年消費需求發生變化的有3197人,佔比約80%。其中,更注重性價比的達到89.47%,經常考慮價格因素的佔比66.45%。對於不想消費的人群,位列前四的因素分別為:對現有商品或服務不滿意,房價高、租房或購房壓力大,贍養老人負擔重,養育孩子成本高。對於消費需求而言,更注重情緒價值和健康養生類產品消費成為排在前兩位的重要因素。
“從調研情況可以看出,消費結構分化與理性化並存。”上海市政府參事顧曉敏說。2024年,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88366元,但居民消費意願趨緩,消費更加理性。高性價比品牌,比如平價餐飲、潮流服飾等更受歡迎,糧油食品等基礎消費增長平穩。根據上海市統計局提供的數據,2024年上海人均消費支出為48477元,其中食品煙酒達年人均11979元(24.71%),僅次於居住消費。上海的居住支出佔總支出的40.78%。從某種程度看,住房成本高抑制了其他消費。問卷調研不願消費的因素中,選擇購房或租房壓力大的佔比達70.64%。但農村居民消費增速(5.0%)顯著快於城市(0.1%),城鄉消費差距在縮小。
從物質消費轉向情緒價值消費,這是一個很明顯的趨勢。問卷調查發現,居民更重視情緒價值,願為愉悅經濟買單的達到77.6%,增加文化娛樂產品消費的佔64.49%,增加健康養生類消費的佔51.64%。根據市統計局相關數據,教育文化娛樂支出同比增長7.5%,居八大消費類別之首,寵物經濟、盲盒、音樂會等滿足情感需求的消費快速增長。零售物業市場中,潮玩、二次元、戶外運動等體驗式業態佔比擴大。
“服務消費成為核心增長引擎”。顧曉敏表示。根據《服務消費需求與趨勢調查報告2024》,85.62%的受訪者預計未來服務消費佔比將顯著上升,健康健身、家電維護、影視會員等需求增長明顯,其中35.8%的消費者計劃增加健康服務支出。人工智能大模型和家庭服務機器人需求激增,52.75%的消費者期待家電遠程維護服務,37.58%的人願意為家庭服務機器人支付20萬—30萬元,另有46.9%的消費者增加了對智能家居等科技產品的消費,智能化服務成為新消費風口。
促進消費便利度和新型消費
參事們認為,消費是內需擴大的新引擎,上海作為率先進入國際消費中心建設的城市,在創建良好的購物環境、吸引境內外游客消費、創建新的消費場景方面應加大力度,更多地提升消費引擎對經濟的促進作用。
作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購物環境的建設是政府促進消費的重要抓手。近日,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上海市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從促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城鄉居民增收行動、消費能力保障支持行動等方面出台了32條措施。參事們認為,和優化營商環境相對應,政府更應在促進消費便利度、消費設施優化完善、消費友好城市建設、消費政策聯動、加強金融財政對消費的支持、推動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重點營造和優化購物環境。
在問卷調查中,有77.6%的消費者願意為愉悅體驗買單,“這需要政府和企業聚焦場景變革、技術和營銷創新,去滿足消費者不斷增長的愉悅需求。”顧曉敏建議,以實現積極的情緒價值為引導,促進新型消費。如新世界百貨的撞雲營銷,用巨型雲朵裝置打造“抱雲解壓”體驗。
課題組調研發現,不想消費的居民佔55.57%,其中74.98%不想消費的原因是對現有商品或服務不滿意。為此參事們建議,相關部門應重視產品和服務質量的提高,通過評優、優先採購等方式,促使企業提高商品和服務質量。如通過賦能商品或服務高技術,提升產品質量和智能化程度,尤其關注數字化服務過程中適老化服務的供給。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王海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