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上海汽車產業正在培育“未來之樹”,有企業訂單翻6倍

2025年07月15日09:24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在上海嘉定,禾賽科技的麥克斯韋智造中心產線高速運轉。作為全球最大車載激光雷達供應商,今年一季度,禾賽機器人激光雷達交付量接近5萬台,同比激增近650%,遠超主線產品增速。

這一變化,是上海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上海根基雄厚的汽車產業鏈,正成為未來產業發展的策源地——原先在汽車制造、研發、供應鏈上的深厚積澱,開始系統性地轉化到人形機器人、低空飛行器等未來產業上,催生出一片枝繁葉茂的產業新生態。

禾賽科技在嘉定的麥克斯韋智造中心。受訪者供圖

汽車核心技術成“通行証”

特斯拉CEO馬斯克4月宣布,人形機器人Optimus開啟量產,並首先應用於汽車工廠。而產業界也認同,機器人產業會用到大量汽車產業的底層技術。

“造車與造‘人’,有部分技術原理是相通的。”安波福中國及亞太區總裁楊曉明舉例說,過去工業機器人多靠液壓傳動,而現在的人形機器人與新能源汽車一樣,都依賴電動伺服電機進行精准控制,這樣響應更快、靈敏度更高。“現在汽車行業強調的軟件智能化、硬件電動化,這兩方面都和人形機器人的發展要求高度一致。”

這種“技術同源”的現象,正在成為上海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共識和機遇。無論是識別感知、智能計算、AI芯片,還是電池電機、輕量化材料等技術,這些新能源汽車高度依賴的核心技術,如今正成為機器人、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的“通用技術底座”。

正因如此,眾多汽車零部件企業驚奇發現,自身產品可能在全新市場大有作為。一位人形機器人採購經理告訴記者,目前供應鏈中,很大一部分成熟供應商來自於汽車和工業機器人配套產業。更有供應商直言:“隻有汽車產業這樣具有大規模制造能力的產業,才能支撐人形機器人的開發探索,並最終推動其成本下降與商業化落地。”

特斯拉Optimus人形機器人在國內展出。

汽車產業鏈變身創新“策源地”

過去,人們談及汽車產業對機器人的價值,更多是將其視為一個巨大的“應用場景”,也就是機器人可以率先批量進入汽車制造工廠應用。但今天,在上海,汽車產業鏈正從“應用場”變身創新“策源地”。

典型代表之一就是寶鋼股份。今年5月,寶鋼發布了一款極薄規格極低鐵損高磁感無取向硅鋼,為全球首個0.01mm鐵損值小於9瓦/千克的產品,原本是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的核心材料,如今卻找到了新需求、新場景。

寶鋼無取向硅鋼研發團隊負責人王波發現,人形機器人對電機材料磁性的要求與新能源車雖有一定差異,但底層技術卻是相通的。基於在汽車電機市場積累的經驗,團隊迅速響應新興需求,這款原本為車准備的高端鋼材,已准備好進入機器人的軀體。

同樣的故事發生在上海電氣,其下屬的上海天安軸承,去年已向客戶交付了人形機器人“靈巧手”的減速器軸承樣件﹔上海機床廠自研的滾珠絲杠高精度磨床,訂單量達到了往年的3倍,這同樣得益於絲杠成為人形機器人的核心部件。上海機床廠總經理王宇直言:“人形機器人就是下一個汽車。”

從材料到核心部件,上海的汽車供應鏈企業不再是被動等待訂單的配套商,而開始將自身技術優勢復刻到未來產業,在一個個新賽道上開疆拓土,努力創造出企業增長的第二曲線。

2025年上海車展,不少車企和汽車供應鏈企業都拿出了人形機器人和低空飛行器展品。海沙爾攝

底層技術催生未來產業集群

在今年的上海車展上,小鵬汽車的展台極具深意:新能源汽車、人形機器人、飛行汽車三款看似毫不相關的產品並列展示。一位專業觀眾感嘆:“越來越多的企業在同時開展這幾項業務,這背后是一種可以互通的能力。”

這種“互通能力”,正是上海產業升級的關鍵所在。它意味著,上海曾經的制造業優勢,可以在智能化、電動化的浪潮推動下,尋找到多樣的轉型升級機遇,成為不同行業通用的底層技術。

寶鋼的高端鋼材,既可以用於新能源汽車的電機,也可以用於人形機器人的關節電機,更能用於低空飛行器的電機,幫助無人機提升轉速、降低能耗。

安波福開發的風河實時操作系統、風河虛擬化平台,不僅服務智能汽車,同樣能支持機器人和低空飛行的控制。

禾賽科技的激光雷達,既是自動駕駛汽車的“眼睛”,也讓智能機器人獲得精准感知世界的能力。禾賽首席執行官李一帆就是機器人專業出身,他認為:“機器人應用的想象空間更加多樣,就好像你不可能同時開兩輛車,但可以同時讓很多機器人為你工作。”

這種基於底層技術的產業聯系,意味著上海強大的制造業基因,正在新技術的催化和新產業的帶動下,找到二次增長的新路徑。王波提到一個細節:國內機器人企業在尋找高端鋼材時,首選仍是國外材料,但這並非表明中國研發能力不行,而是缺乏產業發展的契機。“日本當年之所以成為高端鋼材大國,正是因為其完善的工業體系帶來了豐富的應用需求。今天,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同樣會帶動我們整個材料產業的進步。”

可以預見,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產業的發展,可以有效拉動傳統產業的高端化轉型。而與此同時,上海原先的優勢產業將加速裂變,形成一個相互賦能、共榮共生的未來產業集群。

正如楊曉明所說:“上海在硬件、軟件、國產芯片方面有較強的實力,又有大量研發人才,有優勢引領新興產業的轉型發展。”越來越多人相信,這片由汽車產業滋養的沃土,必將長出更多令人驚嘆的“未來之樹”。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